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武汉大学学子探访南县稻虾共作模式 溯源农业减污新路径

发稿时间:2025-07-08 16:3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6月23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稻浪清渠 江韵新篇”实践队奔赴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三仙湖镇,聚焦“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度调研。

  在县农业农村局与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队员们深入国家级示范基地金之香稻虾田,并走近周边农户,系统解析该模式如何以源头减量守护洞庭水系,为长江中下游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南县方案。

  薄雾笼罩的稻田深处,三仙湖镇的水网纵横如织。这座洞庭湖平原上的农业重镇,凭借“一田双收、生态互促”的稻虾共生体系入选国家级面源污染治理试点县,却也面临着绿色技术推广与农户增收不平衡的现实挑战。

  实践团队穿行于田埂间,带着专业设备与调研提纲,直指治理核心命题——解码“稻虾共作”如何同步夯实“米袋子”、丰盈“菜篮子”、守护“洞庭清波”的三赢密码。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田间穿行。王亚鹏 供图

  国家级基地:稻虾共生的生态“减法”

  步入金之香稻虾种养基地,水网纵横,稻苗青翠,水面上不时泛起小龙虾活动的水花。

  基地负责人热情接待了实践队,并详细介绍了稻虾共作的核心逻辑:“小龙虾在稻田里活动,能吃掉杂草和害虫,它们的排泄物又是水稻的天然肥料。”她指着田边说,“这不仅实现了‘一田双收’,更关键的是显著减少了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

  实践队员们观察到,基地田埂坚实,沟渠生态化改造明显,水生植物繁茂。负责人进一步解释道,基地采用了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优质抗逆水稻品种,配合精准的水肥管理,进一步降低了农业投入品用量。

  她特别强调:“我们基地不仅是生产单元,更是技术推广站。周边很多小农户都参照我们的模式进行稻虾共作,形成了规模效应。”这种“企业+农户”的辐射模式,被实践队视为南县经验可复制、可推广的关键要素之一。

  农户视角:实践中的“绿色账本”

  离开示范基地,实践队随机走访了当地几位采用稻虾共作模式的农户。其中一位经营着数十亩农田的大户分享了他的“绿色账本”。

  “自从搞稻虾共作,打药次数确实少了。以前水稻季至少要打三四次药防虫除草,现在小龙虾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可能就减少到一两次,甚至更少。”他坦言,农药支出下降明显。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农户家中进行访谈。杨小帆 供图

  谈及农药使用细节,该农户表示,他们会与当地农技服务企业合作。“技术人员会根据政府推荐和地里的情况选药,然后用无人机精准喷洒,这样药量省,效果也集中。”他边说边比画着无人机作业的范围。

  对于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他指着村里设立的回收点说:“政府管得严,包装瓶、袋子用完都要求集中交到回收点,定期有人上门收走处理,这个不能乱扔。”在化肥使用上,他也表示会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状况调整用量,避免盲目施肥。

  溯源减污:从理念到行动的落地

  通过调研,实践队员们对“稻虾共作”作为源头减量重要手段的认识更加具象化。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在交流中肯定了这一模式的价值:“稻虾共生系统通过生物间的互利共生,本身就能有效抑制病虫害、利用养分循环,这是最经济有效的‘减污’途径之一。我们通过技术培训、政策引导和企业示范,努力把这种生态理念转化为千家万户的实际行动。”

  县生态环境分局工作人员则从环境效益角度补充道:“我们的持续监测显示,推广稻虾共作的区域,农田排水中的氮磷等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

  一天的深度探访,让武汉大学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南县“稻虾共作”模式在协调粮食生产与环境保护上的创新智慧。从国家级基地的标准化、生态化建设,到普通农户在田间地头精打细算的“绿色账本”,都在印证着“源头减量”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基础性地位。

  实践队长表示,后续将结合水质采样检测数据与更广泛的问卷访谈,系统分析该模式的技术效能、推广瓶颈及优化路径,力求形成可服务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转型的“南县经验”总结,为守护长江水清岸绿贡献高校学子的力量。(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蒋宇泽)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