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实践团队将“思政课堂”搬进稻田

发稿时间:2025-07-08 17:3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6月30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文法学院“循光而行,青衿致远”社会实践队前往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恒丰镇红旗涂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刻读懂稻香饭碗背后的故事,实践队将思政课堂搬进恒丰稻田,将课本知识延伸至田间。稻区负责人徐治经理介绍了红旗涂村的基本情况,该村从2021年开始引进了虾稻共养模式,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实现了经济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一田双收破困局,“虾稻轮作”蹚出振兴新路。“以前单纯种水稻,遇到旱涝或鸟害,一年到头白忙活,现在上半年养虾、下半年种稻,一田双收,风险也分摊了。” 徐治说。

图为稻区负责人为志愿者介绍虾稻轮作模式。谢飞燕 供图

  据了解,模式创新前农户面临着单纯的水稻种植收益偏低与旱涝灾害、候鸟啄食践踏等不可控的自然风险,这曾是制约乡村发展的现实瓶颈。

  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农业补贴政策,同时红旗涂村引进“虾稻共养”新型种植模式,稳定了农民基本收益,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上半年养殖龙虾,下半年种植水稻”的一年一熟制,实现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利用。

  为提高产量与作物质量,红旗涂村根据水稻(单子叶)与田间杂草(多为双子叶)的不同生物学特性,精准选用针对性农药,在保障水稻生长安全无害的前提下,有效除草除虫。针对使用无人机种植水稻播种后也会出现的局部缺苗现象,该村进行科学监测、宏观把控,将密度过高区域的秧苗均匀移至稀疏区域。

  此外,该村农民在农田排水问题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们在田间开挖特定的沟渠网络,并在地势最低处设置集中排水口,来泄洪防涝。这些农地田间的“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共同构筑起保障粮食生产的坚实防线。

  “稻田里的思政课”让队员们在泥泞中读懂“中国饭碗”。团队负责人指出,这次深入田间的思政实践,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农民应对挑战的智慧、现代农业科技的力量以及国家政策对“三农”的坚实保障,更加理解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深刻内涵。

图为志愿者与新型稻田模式合影。曾辉 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实践队从“纸上谈农”到“脚下耕田”,亲身参与劳动,分组补齐田垄空缺,在泥水交融中体会劳动艰苦、厚植“三农”情怀。

  补苗,作为水稻稳产的关键环节,凝结着代代相传的农耕智慧。实践队员们赤脚踏入田垄,在农民师傅“三指提秧、两指按实”的口诀中,完成了补苗任务,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

图为志愿者向农民师傅学习补苗经验。曾辉 供图

  “当我们俯身插下秧苗时,指缝间溢出的不仅是汗水,更是对农业强国目标的青春注解。”实践队员们表示,新时代的“护苗人”既要传承“精耕细作”的农耕智慧,更要掌握“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现代本领。这堂泥浆飞溅的稻田思政课,终将孕育出“强农有我”的时代新苗。(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朱琴韵 俞雨帆)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