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在“万名师生走进武陵山”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下,吉首大学“文传青年”社会实践团走进广东省汕头市河溪镇河溪小学,实践第一天,就开启了“送娃”模式。
“走,老师送你!”实践队员魏佳没有丝毫犹豫,一把接过她的书包。不远处,还有三两个同样因家长农忙、务工无法及时赶来的孩子,正眼巴巴地望着实践团的队员们——这支连续五年暑期扎根吉首市河溪镇的“老熟人”队伍,早已成了孩子们放学路上最信赖的依靠。
那条通往小符家的公路,魏佳再熟悉不过。去年盛夏,归途突遇暴雨,两人在商店下躲雨,浑身湿透。小符却从口袋里掏出两颗被雨水打湿却依旧捂得温热的野果,塞给魏佳:“老师,给你吃,甜!”这份纯真的心意,温暖了风雨中的路程。
四年间,队员们护送孩子的足迹,踏遍了河溪镇的乡间田野,风雨无阻地丈量着从校园到家门的“最后一公里”。“多走一步,孩子就少一分危险,家长在外也多一分安心。”队员邓莹曦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图为志愿者送学生回家。龙欣荣 供图
“娃娃就听你们的话!”:家访中的信任与托付
7月2日傍晚,实践团队员们踩着夕阳的余晖,又一次敲开了留守儿童小江家的门。灶台边忙碌的爷爷见到他们,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感慨道:“我说十遍‘不准玩水’,他当耳旁风!可老师你们一开口,他转头就记牢喽!娃娃就听你们的话!”
这声朴实的“管用”,是实践团五年如一日坚持家访、精准帮扶的最好回馈。200余次入户走访,1000多份防溺水手册和普通话资料发放……队员们卷起裤腿下到田间地头,趁着家长收工歇息的间隙宣讲安全知识;在村头晒谷场,耐心教留守老人使用紧急联络卡片;甚至细心地把普通话练习册放进孩子书包。他们的身影,成了连接学校与家庭、知识与安全的坚实桥梁。
图为志愿者介绍非遗漆扇。许卫家 供图
“来!我们约好的!”:一个承诺与自信的绽放
“老师,今年壮壮老师真的会来吗?”新学期支教第一天,男孩小龙就迫不及待地追问。话音未落,一个响亮的声音应道:“来!我们约好的!”被孩子们亲切称为“壮壮老师”的魏佳队员笑着迎上来,揉了揉小龙的头发。
图为志愿者教学生唱红歌。李慧争 供图
时间倒回去年夏天。那时的魏佳队员第一次参加支教,面对的是角落里那个连红歌排练都不敢抬头的小龙。他每天下课陪着小龙练习,悄悄在孩子手心画上鼓励的笑脸。结业演出那天,小龙挺直腰板站在舞台中央,歌声清亮。
散场后,他紧紧抱住魏佳老师,问出了那句充满期待的话:“明年你还来吗?”一个干脆的“来”字,是青春的承诺。今年再见,小龙已是课堂上第一个举手表演古诗吟唱和手势舞的自信少年。看着孙子的变化,小龙爷爷拉着魏佳队员的手,眼中满是感激:“他爸妈不在身边,可孩子就听你们的,这变化,真大!”
“红色精神在心间”:从手势舞到精神种子的播撒
教室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童声伴着古诗吟唱和手势舞飞扬。从最初机械的背诵,到如今孩子们会好奇地追问“红军为什么不怕难”;从生动的防溺水情景剧到深入浅出的“两弹一星”精神宣讲;从推广普通话的“小手拉大手”到田间地头的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团的课程年年在创新,而那份守护的初心与约定的重量,从未改变。
“老师,我最爱上精神传承课!”五年级的小轩在课后兴奋地说。为了将理想信念的种子深植童心,五年来,实践团精心打磨了超过50节特色精神传承课程。
从《钱学森回国》的情景剧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制作,从长征故事绘本共读到“我的强国梦”主题朗诵,志愿者们用孩子们听得懂、喜欢看的方式,让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在欢声笑语中悄然生根。“每次看到孩子们课后还围在一起讨论故事里的英雄,眼睛亮亮的,我们就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负责课程设计的队员郭峙函说。这些特别的课堂,如同星火,点亮了孩子们心中的光。
图为志愿者在心理课上合影。周春波 供图
四年光阴流转,这年复一年的“暑期之约”,如同星火,点亮了留守娃眼中的光芒,也把青春的责任与奉献,深深镌刻在湘西蜿蜒的山路上,融进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里,更在年复一年的期盼与重逢中,悄然种下希望的种子。(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魏佳 黄婷 张雨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