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潍坊科技学院鸢缘——潍坊风筝非遗艺术传承团走进风筝之都山东潍坊,开展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探寻潍坊风筝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之路。通过拜访潍坊“风筝王”杨同科第三代传人杨红卫,实践团近距离感受百年风筝世家的匠心传承。
在潍坊这座有着深厚风筝文化底蕴的城市里,“风筝王”杨同科的名字家喻户晓。作为杨家风筝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杨红卫自小在风筝制作的氛围中长大,耳濡目染间,对这门传统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实践团成员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情,走进杨红卫的工作室。墙上挂满了形态各异的风筝作品,案台上摆放着削竹刀、竹条、丝线、颜料、酒精灯等制作工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竹香,仿佛诉说着一个个关于风筝的故事。
杨红卫介绍,其祖父杨同科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新精神,在潍坊风筝界脱颖而出,成为备受尊崇的“风筝王”。在1986年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杨同科带领制作的超大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宽4米,腰节直径1.2米,共320节,实际连同后尾长360米。这只世界上最长的风筝腾空而飞后,引来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将潍坊风筝的名声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图为团队成员听杨红卫老师讲解潍坊风筝。宋祎冉 供图
在讲述家族故事的过程中,杨红卫眼中闪烁着自豪与坚定的光芒。她表示,杨家风筝能够历经三代传承至今,靠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对这门艺术的热爱与坚守。
为了让实践团成员更直观地感受风筝内部构造,杨红卫拿出龙头骨架进行展示。
“龙是中国寓意吉祥的文化符号,龙头蜈蚣则是潍坊风筝中最传统、最经典的代表作,不仅显得很威武,也能充分展现出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杨红卫解释,“艺术来源于生活,比如说年纪较长的龙,我们就把它嘴巴做大点胡子做长点,让它显得有威严。”??
图为非遗传承人杨红卫向实践团成员展示龙头骨架。杜冉 供图
实践团成员在聆听杨红卫的讲解之后,带着刚掌握的知识在工作室中观看扎、糊、绘三道工艺。
当被问及“哪道工艺最难”时,杨红卫表示:“每道工艺都需要匠人倾注心血。看似最简单的放飞环节,实际上也面临着寻找合适场地的困难。”
当谈及潍坊风筝的传承现状,杨红卫的神情略显忧虑。她坦言,虽然近年来非遗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传统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仍面临诸多挑战。
“现代社会节奏快,年轻人大多对新兴事物感兴趣,愿意静下心来学习传统风筝制作的人越来越少。”杨红卫说,“而且,传统风筝制作工艺复杂、周期长,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这也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
实践团成员被杨红卫对风筝技艺的执着与坚守深深打动,纷纷表示要为潍坊风筝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线上宣传活动。通过制作精美的短视频、撰写推文的方式,讲述潍坊风筝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了解潍坊风筝的故事和魅力。这些宣传内容在网络上传播,吸引了网友的关注和点赞。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杨红卫合影。杜冉 供图
团队负责人指出,此次拜访潍坊“风筝王”杨同科第三代传人杨红卫,不仅让实践团成员近距离领略百年风筝世家的技艺精髓,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在此次实践活动的影响下,实践团成员计划深入校园,开展非遗进校园行动,举行潍坊风筝制作讲座和体验活动,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成员们也将持续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出更多优质的宣传内容,进一步扩大潍坊风筝的影响力。
“相信在像杨红卫这样的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以及众多青年学子的积极参与下,潍坊风筝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续写新的传奇。”团队负责人说。(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闫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