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绘梦乡村?筑知同行”实践团深入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东岗镇杨家寨村,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团队,通过讲解非遗技艺、传递文化根脉,让古老的非遗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发展,在实践创新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漆扇流光:非遗技艺在童眸中映现传统之美
在漆扇课堂上,志愿者们化身传统文化的摆渡人,将传统技艺精心拆解为"制扇、调色、绘纹"三个环节。小朋友们手持竹骨扇坯,围坐在老师旁,模仿着老师的动作,用稚嫩的小手蘸取颜料,在扇面上勾勒出心中烂漫的想法,将其绽放在扇面之间。
实践团成员俯身指导,帮助孩子们调整色彩过渡的层次,"看,这抹金漆就像山间的晚霞,要慢慢晕开才最美。"志愿者们用毛笔在空白扇面题写"博学笃行""自力更生"等寄语,墨香与漆韵交织,为传统技艺注入温暖的人文关怀。
图为志愿者于漆扇上写字。李柏彤 供图
扎染生趣:蓝白经纬间的自然美育实验
靛蓝染缸泛起层层涟漪,志愿者们手把手带着孩子们将白布扎结、浸染,一场关于非遗传承与双向成长的故事,在“三下乡”的扎染课堂徐徐展开。孩子们从最初的好奇懵懂,到学会运用捆扎、折叠的技法,在尝试不同扎结方式时,他们的创造力被激发。
在扎染中,志愿者们首先将白布折、卷、扎出花样,浸入染缸上色。静置片刻后取出,拆开绳结,展开布料——蓝白交错的纹样如流水漫过,在孩子们指尖留下的印记,是与传统对话的痕迹,一个孩子举着作品欢呼:“看呀!我的布上开出了彩色的云!”对于参与实践的大学生而言,将复杂的扎染工艺转化为易懂的教学内容,是一次教学实践,更是自我提升的契机。
图为志愿者教孩子们现场扎染。秦政 供图
翰墨传薪:甲骨文故里的书法启蒙课
在书法课堂上,孩子们从最初对毛笔的陌生与好奇,到逐渐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要领,他们感受到汉字的结构之美,在横竖撇捺中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志愿者们开展甲骨文启蒙课程。他们结合史料图片讲解甲骨文的历史地位,结合本地特点,重点解析“安”字构形——“宀”代表房屋,下方“女”字体现古人对安居的理解,同步拓展“日”“月”等字的象形逻辑。
随后志愿者们示范执笔与运笔规范,针对“安”字结构进行分解教学。孩子们在练习纸上临摹,活动接近尾声,志愿者组织孩子们进行作品展示与交流。同时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通过互动交流,进一步强化孩子们对甲骨文构字规律的理解,让孩子们在书写中感受甲骨文的文化内涵,助力传统文化传承。
图为志愿者教孩子写书法。刘一璇 供图
团队以非遗技艺为笔、甲骨文文化为墨,在杨家寨村的乡土画卷上绘就美育新篇章。从漆扇勾勒间触摸传统工艺之温,从扎染经纬中感知自然造物之智,从甲骨挥毫里解码文明基因之秘,志愿者们通过沉浸式艺术课堂,让乡村儿童在动手实践中成为非遗传承的“小小代言人”。
“当孩子们用漆扇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美好世界,用毛笔写下‘自力更生’时,我们真正读懂了美育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技法传授,更是让乡村儿童在艺术创造中看见自己、看见家乡、看见未来、看见希望。”志愿者尚同学说道。(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史程程 耿启晓 尚紫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