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无锡职业技术大学学子以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技艺传承

发稿时间:2025-07-16 14:0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7月3日,无锡职业技术大学“联湘锡遇”实践团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咚咚喹代表性传承人彭继蓉。在湘西土家族咚咚喹传承所内,这些青年学子运用前沿数字技术,为濒临断层的千年古乐奏响了传承新篇章。

  传承所内竹香弥漫,彭继蓉指尖轻抚一支光润的三寸竹管。“听,这‘竹管三声’能唤来百鸟和鸣,是我们土家祖辈传唱的歌谣。”她手持自制咚咚喹,竹管在阳光下透出温润光泽。

图为彭继蓉演示竹管选材与开孔。茅家俊 供图

  制作台前,彭继蓉完整演示了这项技艺。选材环节尤为关键,需采用向阳山坡的一年生水竹,秋冬时节采伐方能保证竹材的坚韧度与共鸣性。截取三寸长、小指粗细的竹段后,保留一端竹节作底,另一端削成45度斜面吹口。“孔距误差需控制在半毫米内,孔径深浅稍有偏差,‘哆’‘唻’‘咪’三音便难以谐和。”彭继蓉凝神操作时,空气中弥漫着竹材受热的焦香。

  “从前寨子里,小伙子不会做咚咚喹可讨不到媳妇。”彭继蓉抚摸着竹管,“姑娘吹起《木叶情歌》,山那边的情郎便知心意。这支小竹管,装着土家人的悲欢离合。”工作台上斑驳的凿痕与卷刃的刀具,无声铭刻着这项手工技艺的百年坚守。

图为彭继蓉老师指导团队成员演奏咚咚喹。茅家俊 供图

  当《巴列咚》的旋律在传承所内响起,清亮高音如山涧落泉,浑厚低音似深谷回响。彭继蓉气息绵长稳定,手指在三个音孔间蝶舞翻飞,将土家人春耕秋收的生活图景娓娓道来。

  教学环节却显露传承危机。学生尝试吹奏时,大多仅能发出“呼呼”气流声。“嘴角微收,舌尖轻抵下齿,气息要像吹灭烛火般集中。”彭继蓉挨个调整学生口型,手把手教导“双吐音”技法。经过两小时特训,团队终于集体吹出基准音“哆”,欢呼声震落了梁间积尘。

  凝视着泛黄的工尺谱本,彭继蓉的忧虑溢于言表:“八十年代村村寨寨都有咚咚喹声,如今完整掌握《乃哟乃》等古曲的不足十人。”谱本上虫蛀的孔洞如同技艺传承的缺口,“双吐”“打音”“滑音”等三十余种技法名称,对年轻一代已成陌生词汇。

  面对咚咚喹“口传心授难量化、精妙技法恐失传”的问题,调研团队引入了数字技术。

图为彭继蓉老师佩戴传感器进行演奏数据采集。茅家俊 供图

  团队成员为彭继蓉佩戴微型传感器。演奏《巴列咚》时,传感器精准捕捉了她双手指关节的位移、竹管震颤波形以及唇部压力的变化,转化为数据。

  监测屏幕上,团队负责人蒋一品报告成功捕获唇压峰值和建立指关节轨迹模型。同时,人工智能引擎生成了一个“数字彭继蓉”在虚拟空间演奏。只见她手持虚拟咚咚喹,依据真实动作参数,精确复刻了彭继蓉的演奏。

  团队指导老师表示,通过数字化技术,同学们既深化了对物联网、AI等技术的理解,更体会到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意义。“这种校地合作既创新了非遗保护方式,又为学生搭建了成长平台,实现了技术与文化的双向赋能。”

  据悉,除咚咚喹外,“联湘锡遇”实践团还为土家织锦、摆手舞、毛古斯舞等承载着土家族深厚历史与独特精神的文化瑰宝,按下数字时代的“保存键”。团队计划与湘西当地持续合作,开发沉浸式非遗体验平台,让千年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朱琳 王莹 茅家俊)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