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贵州大学黔韵振兴实践团赴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街上村开展“筑牢反诈防线·传承文化根脉·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全部由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贵州保密学院)的20名本科生组成,他们深入乡村,走街串户,用青春热忱做帆,创新思维做桨,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通过 “集中宣讲+入户走访” 的形式对村民进行反诈宣传教育。在街上村紫薇树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反诈讲堂开始了。团队成员详细讲解了四类常见骗局,现场指导村民下载和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发放实践团制作的反诈宣传手册,将防诈知识拆解得通俗易懂。
宣讲结束后,队员们的身影穿梭在村里田间,从村头的紫薇树到山腰的农舍里,从正午烈日下的乡村街道到日头偏西的屋檐院落,大家带着反诈宣传手册挨家挨户走访,让村民们都能学习到反诈知识,提升大家的防骗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村民因诈返贫。
“宣传手册的提醒只是第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帮助村里的阿姨、伯伯们识别AI合成声音、视频、图片等,手把手教他们防范AI诈骗,让更多的村民了解到最新的反诈技巧。”实践团成员蔡世丽说。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村民发放防诈宣传手册。王梦瑶 供图
实践团走进芦笙、唢呐非遗手工制作人蓬师傅的家中参观学习,33岁的蓬师傅传承老一辈技艺,自18岁起开始吹芦笙、26岁起开始吹唢呐,在当地小有名气。
蓬师傅和徒弟向实践团成员们细致演示了这两种乐器的制作工艺,从乌木选材到定型组装,从雕琢音孔到簧片调试,每一步都蕴含着匠人智慧。蓬师傅还着重讲解了两种乐器在苗族红白喜事、祭土、赶集等场景中的文化意义,并现场用芦笙演奏了一段乐曲,悠扬的旋律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
图为非遗手工制作人演奏芦笙。蔡世丽 供图
实践团走访了红米种植田和蓝莓生态园,聚焦“红芯红米”“高坡蓝莓” 等农特产品开展深入调研。团队成员向种植户详细了解了产品的种植环境、生产流程、销售渠道及市场反馈等情况,针对产品包装、品牌推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融入红色文化元素、添加二维码链接种植场景等创意建议,助力农特产品提升附加值,拓宽销售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行走在红米田间调研的场景。李语宸 供图
街上村同样是一片红色热土。实践团走访了红军居住地、红军牺牲地等6处红色历史遗址和村史馆等3处特色景点。退伍老同志向队员们缓缓讲述红军路过时的军民鱼水情,生动的细节让这段历史在年轻人心中愈发清晰、厚重。
在红军长征历史步道上,队员们踏着青苔石板,追寻1935年中央红军留下的足迹;在斑驳的标语前,大家齐声高呼“反对国民党的卖国政策!”,仿佛与历史产生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共鸣。
图为红军长征时留下的标语。吴钰卿 供图
从筑牢反诈防线到调研文旅资源,这群“00后”大学生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服务乡梓。他们的实践,不仅是一次“三下乡”活动,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课,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我们所学的不只是代码和算法,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做点贡献,感觉比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令人高兴。”实践团队长总结说。(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宋苏婷 李健辉 何秉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