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支教大学生以科普课堂点亮乡村孩子科学梦

发稿时间:2025-07-22 13:4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7月3日,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的一间普通教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映照着一群乡村孩子纯真的脸庞。他们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而这份渴望,正被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千方爱心赴六安支教团队的支教大学生们,用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物理实验课悄然满足。

  “老师快看!蜡烛倒过来了!”一个小男孩激动地举起手中的纸杯,声音里满是惊喜。在他手中,那个蒙着薄纸的纸杯正对着燃烧的蜡烛,纸屏上,一个清晰的倒立烛焰影像静静呈现,仿佛一个微缩的奇妙世界。

图为小朋友们亲身体验实验。何文杰 供图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而是支教团队精心设计的小孔成像实验。为了让孩子们在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科学,支教团后勤组组长余庆涛带领队员们对实验设备进行了反复检查。从纸杯的防火处理到蜡烛的摆放位置,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在支教队员们的有序组织下,每组的孩子们都与蜡烛保持着1.5米的安全距离,确保实验过程万无一失。

  “每个纸杯都经过防火处理,我们要确保孩子们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中探索科学。”余庆涛的话语中,满是对孩子们的负责与关爱。

图为李翔为小朋友们解释原理。何文杰 供图

  随着孩子们手中纸杯位置的慢慢移动,纸屏上的光斑时而变大,时而变小,像是在跳一支奇妙的舞蹈。孩子们纷纷拿出纸笔,自发地记录着这一个个有趣的观察结果。“原来古人就是靠这个原理发明了相机啊!”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女生看着自己记录的结果,恍然大悟地说道,眼中闪烁着顿悟的光芒。

  支教队员胡晨曦见状,趁热打铁,用孩子们能听懂的通俗语言,详细讲解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他时而拿起纸杯演示,时而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示意图,孩子们听得入迷,一个个小脑袋随着老师的讲解微微晃动,仿佛已经沉浸在了光的奇妙世界里。

  下午的实验课,气氛更加热烈,仿佛整个教室都被一种神奇的魔力笼罩着。支教队员张清涛拿出一个彩色气球,在自己的头发上轻轻摩擦了几下,然后小心翼翼地靠近桌上的碎纸片。奇迹发生了,那些碎纸片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一个个“跳”了起来,紧紧地吸附在气球上。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哇”的惊叹声,孩子们的眼睛瞪得圆圆的,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

  “现在轮到你们了!”张清涛笑着对孩子们说。在支教队员们的指导下,孩子们两人一组,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实验。起初,有些孩子因为担心弄坏气球,不敢用力摩擦;还有的孩子因为摩擦的动作不规范,试了好几次都没能成功,脸上露出了些许沮丧。但支教队员们并没有不耐烦,他们耐心地走到每一组孩子身边,手把手地指导,纠正他们的动作,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很快,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响起“我成功了!”的欢呼声。

图为张清涛与小朋友们互动。何文杰 供图

  “为什么气球能吸起纸片呢?”面对孩子们这个充满好奇的疑问,支教队员李子阳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微笑着引导他们思考:“你们觉得是气球变黏了,还是发生了什么看不见的变化呢?”在李子阳的启发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有的说:“可能是气球上沾了什么东西吧。” 有的则猜测:“是不是有一种我们看不见的力量在起作用?”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孩子们在讨论与思考中,逐渐理解了摩擦生电的原理。

  “很多孩子是第一次亲手做物理实验。” 支教团队长安虹畅看着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身影,感慨地说,“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据了解,安徽师范大学千方爱心学校暑期支教团队已连续20年组织支教活动,在这20年里,他们的足迹遍布乡村的各个角落,累计服务乡村学生超过5000人次。一届又一届的支教大学生,带着对乡村教育的热爱与责任,将知识与希望播撒在祖国大地上。(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葛一楠)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