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黔南医专师生“医”路推普 将健康服务和人文关怀送到乡村

发稿时间:2025-07-22 14:1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近日,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路推普·健康同行”社会实践团前往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板麦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精医”文化为引领,采用“语言推广+急救健康科普”双主线模式,将医学专业实践与语言文字推广相融合,为乡村群众搭建语言沟通与健康守护的双重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据悉,这支由14名医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80%为学校广播站骨干,普通话水平优异,同时均通过学校“1+N”急救健康科普项目培训,具备“双语双技能”服务能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板麦村服务区广场开展义诊志愿服务。黄扬杰 供图

  活动中,实践队员分组深入板麦村,构建“入户精准服务+户外流动宣传”双阵地。在村口广场与树荫下,队员们支起便民服务台,携带血压仪为往来村民提供免费检测,结合数值波动讲解饮食、作息等方面的健康建议。

  针对老人就医沟通、儿童学业辅导等实际需求,实践团队用身边案例说明普通话在消除交流隔阂、获取有效信息方面的作用,并耐心纠正发音偏差、示范常用句式,鼓励村民在日常购物、就医等场景中主动使用普通话,让语言学习融入日常细节。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队员们则上门服务,用便携式设备完成检测并仔细记录健康档案,让医疗关怀直抵家门。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村民开展推普问卷调研。陈偲婼 供图

  实践团指导教师杨变作为贵州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带领团队创新设计“医学术语普通话教学卡片”,并结合问诊场景模拟对话。“很多村民因听不懂专业术语耽误就医,我们把推普融入健康服务,既教急救技能,又规范语言沟通。”杨变介绍道。

  在荔波县朝阳镇洞麦小学,实践团联合校方打造“趣味推普+急救实训”特色课堂。普通话教学环节别出心裁:队员们带领学生开展“童声诵经典·推普伴成长”诵读活动,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我和我的祖国》,在语言文化浸润中厚植爱国情怀;挑战“推普小达人”绕口令,通过“快慢读”“接龙赛”打磨发音精准度与流畅度。

  在校园空旷场地,实践队员向全校师生开展专业心肺复苏(CPR)技能现场实训。他们借助仿真人体模型,以规范动作和通俗讲解呈现关键要点,演示“胸外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的黄金抢救节奏,其间还邀请学生上前尝试实操,手把手纠正按压姿势与力度。“掌心要贴在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频率要像唱《孤勇者》副歌那样快”,生动比喻让专业急救知识在互动中更直观地传递给师生,助力提升校园应急救护普及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向洞麦小学师生和家长演示急救操作要点。陈偲婼 供图

  雨后的泥土还带着湿润的气息,队员们利用服务间隙,俯身将一块块写有“普语连民心,健康暖万家”“普语润乡音,健康入民心,振兴聚同心”的推普文明标语牌稳稳栽在村口公告栏、活动广场等显眼位置,让规范用语的理念随村民的日常活动自然传播。

  “以前总觉得普通话离我远,现在才知道学好普通话能交朋友、学技术,还能给娃娃做榜样。”村民韦大妈感慨说。

  此次社会实践中,实践团队以需求为导向,创新构建“健康监测-语言赋能-急救培养”三维服务体系。期间,队员们克服高温多雨等困难,走遍板麦村6个自然村组,完成50户入户调研,为120余名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制作安装10块推普文化标语牌,累计开展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培训8场,覆盖村民200余人次,纠正医学术语发音错误30余处。

  据悉,该团队已入选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协同团队,其经验做法将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队员们约定,将持续通过线上方式跟踪指导村民语言学习与健康管理,用专业学识与青春力量持续书写“医教助振兴”的生动答卷。(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陈偲婼 黄扬杰)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