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管理学院“桥见浙江 焕活未来”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浙江杭州市辖各区县,开展“三下乡”社会暑期实践活动。这支由3名教师与6名学生组成的队伍,聚焦城市桥下空间这一“边角料”,系统探寻其蝶变为惠民“金角银边”的实践路径与创新密码。
在杭州市拱墅区石德立交高架桥下,有着浙江省首个嵌入式城市篮球场——杭州篮球公园,这里建有篮球场、网球场等。团队成员走遍公园的角角落落,亲自感受球场空间,并测量球场旁边的桥墩的高度、两桥墩之间的长度,以及桥面垂直投影的宽度,绘制了平面图。此外,还测量了多个点位的声音分贝值。
球场上,几名初中生正在挥洒汗水。“只要不下雨,暑假我们几乎天天来!设施新,离家近,走路才7分钟!”一位学生兴奋地说。
团队成员注意到,这里不仅是运动乐园,更巧妙融合了城管驿站和户外劳动者服务站功能,免费服务环卫工、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
图为杭州篮球公园内的户外劳动者服务站。刘超 供图
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桥下空间的成功改造始于精准的需求对接。规划初期,团队便搭建了“民意直通车”,通过向周边居民、商场顾客及附近学生等群体广泛开展问卷和访谈,充分吸纳建议优化布局,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成果。
“从脏乱差的老市场到省级联赛举办地和暖心驿站,桥下空间的蜕变真是化腐朽为神奇!”团队成员陈子优感慨说,“这证明‘灰空间’大有可为,这样有温度的设计也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最好注脚。”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在桥下公园休息的居民。刘超 供图
“看,这里的隔离网已经出现破洞了,维护还得跟上啊。”一位在桥下休息的阿姨道出了担忧。队员们通过走访,梳理出部分桥下空间存在的管理挑战:空间闲置、功能单一吸引力不足、环境卫生及设施维护不及时、标识系统缺失或损坏、长效管理机制缺位等。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反馈,为团队深入评估现状、精准建言提供了扎实依据,也成为他们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
面对桥下空间固有的噪声、采光不足、震动等物理挑战,实践团队专门请教了相关领域的专家。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孟艺团队的作品曾荣获2024年浙江省桥下空间创新设计大赛专业组一等奖。他向师生们分享了经验:“用设计点亮空间。”孟艺举例说,其团队曾在案例中运用鲜明色彩和独特线条图案,打造区域视觉标识和流动引导线,有效提升空间识别度和活力感。来自一线的“设计处方”,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专业支撑。
对于桥下空间改造升级,浙江省城乡环境建设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徐娟从更高层面阐释了其深远价值:“我们希望通过打造一批示范性小微空间更新项目,织补城乡功能、重塑肌理、提升品质效率,让桥下空间真正成为群众可感可享的‘活力空间’,这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
图为杭州市某桥下空间配套设施出现损坏。刘超 供图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生动的专业认知之旅,更是一次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城市更新前沿的深度探索。“我们既看到了‘蝶变’的生动实践,也敏锐诊断了提升的空间。收集的数据、发现的痛点、提出的建议,都将融入我们的调研报告和专业思考。”团队负责人李涵珂表示,“我们期待以建院学子的专业智慧,为未来桥下空间乃至更多城市小微空间的精细化更新利用贡献青年方案,让青春力量真正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测量仪’和‘助推器’。”(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刘超 沈小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