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从资源增值到科普宣教 浙江海洋大学学子以实践助力渔业保护

发稿时间:2025-07-31 16:1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6月中旬至7月初,浙江海洋大学渔业资源增值保护实践团积极响应“三下乡”号召,怀揣着对自然保护的热忱以及新时代发展的使命担当,奔赴浙江省舟山市普陀码头、海悦社区等地,开展了一系列渔业资源增值保护实践活动。

  挖掘潜在价值,为鱼儿 “修族谱”

  6月17日清晨,普陀码头被晨曦浸染,数十艘休闲渔船有序地停泊在泊位,勾勒出渔港独有的宁静画面。实践团成员们登上渔船时,船长正专注地调试航海仪器,手指在屏幕上精准点动以校准航线;渔民们则蹲在甲板上,仔细整理着渔网,检查捕捞笼的挂钩是否牢固,为出海作业做着最后的准备。

  渔船缓缓驶离码头,在海面上行驶片刻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民熟练地弯腰解开固定渔网的绳索,双臂用力将卷成捆的渔网扛至船舷,顺着船身倾斜的角度缓缓下放。他的掌心紧紧按住网头,控制着入水速度,另一只手不时调整牵引绳的松紧,确保渔网能够顺利展开。

  随着渔网被拉上船,各种各样的渔获物倾泻在甲板上。然而,渔民们在分拣过程中无奈地表示:“这些小鱼经济价值不高,通常只能堆在船舱角落,或者晾晒后卖给鱼粉公司。” 一位渔民叔叔看着这些小鱼,满怀期待地询问实践团成员:“这些小鱼也是大海的馈赠,你们有没有办法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价值呢?”

图为实践团成员分拣副渔获物。韩宗佑 供图

  渔民的困惑,实践团成员们记在心里。他们当即决定收集这些被忽视的副渔获物,并进行细致分类。成员们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将不同种类的小鱼分开,仔细记录下每一种鱼的特征、数量等信息。通过这一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实践团逐步建立起了鱼类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了丰富的鱼类信息,包括鱼的种类、形态特征、捕捞地点及时间等,为渔业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渔业资源的合理规划,也为后续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技术应用,为鱼儿 “换新身”

  6月19日至7月4日,实践团成员们带着收集到的副渔获物回到实验室,开启了一场变废为宝的创新之旅。进入实验室后,成员们迅速按照事先的分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有的成员负责对副渔获物进行去鳞处理,他们手持工具,小心地刮去鱼鳞,确保鱼体完整;有的成员专注于清洗工作,将鱼放在清水中反复冲洗,去除杂质和血水。

  在完成前期处理后,成员们运用透明骨骼标本技术,对小鱼进行进一步加工。这一技术需要极高的耐心和精细操作,成员们全神贯注,严格按照步骤进行。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后,原本毫不起眼的小杂鱼成功变身为一个个精美的鱼骨标本瓶。透明的标本瓶中,鱼骨的形态清晰可见,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制作鱼骨标本瓶。陈唯微 供图

  团队负责人介绍,这些经过技术处理的小杂鱼,实现了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双重提升。一方面,它们作为独特的标本,可用于科研教学、科普展览等,为相关领域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资料;另一方面,其独特的外观吸引了众多爱好者的关注,成为具有市场潜力的工艺品,为渔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开展科普宣传,为鱼儿 “讲故事”

  7月5日,实践团成员们带着制作完成的透明骨骼标本及精美的摄影作品,走进海悦社区,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在社区活动中心,他们精心布置了展示区域,将标本和摄影作品有序摆放,吸引了众多居民尤其是当地小学生的目光。

  实践团成员们化身科普讲解员,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述小杂鱼的 “前世今生”。他们介绍了小杂鱼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渔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与渔业资源的紧密联系。孩子们围在成员身边,眼睛紧紧盯着标本,不时提出各种好奇的问题,成员们都一一耐心解答。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小朋友宣讲鱼骨标本瓶。陈唯微 供图

  7月7日,实践团将部分透明骨骼标本作为教具送往西部地区、社区和学校,助力西部教育部门开展海洋意识教育。这些标本跨越山海,为西部孩子打开了一扇了解海洋的窗户。通过观察这些独特的标本,孩子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海洋中的生物,对海洋的奥秘产生了浓厚兴趣,进一步增强了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通讯员 余文华 韩宗佑)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