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河子大学竞技体育运动学校组建“民族团结实践团”,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前海街道开展以“星火竞跃强国梦,体教融合‘三特’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将“运动训练有特长、文化教学有特色、人格培养有特质”的“三特教育”理念融入教育实践全过程,依托学生专业优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体育课程,把中华体育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着力引导青少年以体强身、以体润心、以体塑德。
运动训练有特长,在文化传承中强体健心
体育训练是体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实践团成员立足专业特长,精心设计并组织了武术、太极、篮球、蹴鞠、射箭等多项传统与现代体育融合的实践课程,充分展现中华体育文化魅力,激发青少年参与热情。
“棍被誉为‘百兵之首’,动作刚劲有力、变化多端。”在棍术教学课上,实践团成员细致讲解动作要领,强调“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感悟中华武术的精髓。
“投壶源于射艺,是礼仪与体育的结合。”实践团成员、反曲弓项目运动员马力克结合自身训练经历,将射箭与投壶相比较,介绍“六艺”中“射”在中华文化中的内涵。他现场演示射箭技巧,分享我国射箭项目在国际赛场的优异成绩,引导学生理解体育项目背后的文化意蕴与爱国精神。
篮球旋转于指尖,蹴鞠翻飞于足下,太极拳法刚柔并济。实践课堂吸引了大批热爱体育的青少年参与,在沉浸式体验中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增进了各民族青少年间的交流融合。
图为实践团成员马力克讲解射箭步骤。何俊毅 供图
文化教学有特色,于体卫融合中培元启智
针对兵团基层青少年常见的运动损伤问题,实践团依托运动训练专业背景,开设运动康复课程,内容涵盖基础防护知识、拉伸技巧、穴位按摩等内容。通过视频演示与实操训练相结合,讲解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基本方法,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与健康理念。
在“健康食谱工坊”课堂上,实践团结合当地饮食特点,介绍红枣、巴旦木等具有营养价值的本地食材,指导学生了解运动员膳食营养搭配方法,传播科学饮食知识,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此外,实践团还面向学生开展了急救知识普及活动,通过演示心肺复苏流程与操作要点,强化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意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王羽菲讲解心肺复苏方法。钱宝 供图
人格培养有特质,于时代担当中铸魂育人
7月7日清晨,实践团成员在前海街道平安社区组织举行“七七事变”88周年主题升旗仪式。6名小护旗手身着整齐服装、步伐坚定,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声,全体师生庄严肃立,缅怀历史、铭记英烈,表达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1937年呐,鬼子就进了中原呐……”实践团以歌曲《八路军拉大栓》导入课程,结合《开路者说》情景剧演绎,带领学生走进赵一曼、刘胡兰等英烈的抗战事迹,在讲述中传承红色基因,激发青少年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历史责任感。
在军旅故事分享会上,退伍大学生刘妮妮讲述了自己在部队中锤炼成长的亲身经历,教授学生站军姿、敬礼等基本动作。
“老师,我哥哥也是军人,我也想当兵,像哥哥和刘老师一样报效祖国!”8岁的买买提艾力轻轻触摸刘老师的军装,一字一句坚定有力地表达着自己的志向。(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徐鑫 王睿鑫 刘妮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