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四川大学青年行走乡土间 感受乡村振兴脉动

发稿时间:2025-08-01 10:5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为引导青年学子扎根祖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传承红色基因、增长本领才干,四川大学团委联合教务处、国家级双创学院、国家级双创实践教育基地,组织青年学子赴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于7月9日至11日深入基层一线,聚焦产业振兴与红色传承,在行走中体悟乡村振兴脉动,在实践中汲取奋进力量。

  探访“东方汉白玉之乡”,触摸产业升级脉搏

  学子们首站走进享有“东方汉白玉之乡”美誉的宝兴县灵关镇。在汉白玉石材博物馆,丰富的实物展陈与详实图文资料,系统揭示了汉白玉产业从开采、精加工、市场开拓到生态保护的全链条发展图景。

  深入石材加工企业车间,轰鸣的现代化生产线让学子们直观感受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蓬勃活力与“点石成金”的产业力量。

图为实践团在汉白玉石材博物馆认真学习。李秋月 供图

  解锁乡村振兴密码,感受“土特产”里的“大文章”

  在陇东镇,学子们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实地调研标准化李子种植基地,学习科学种植与品牌打造经验,重点考察“订单农业”“直播电商”等新模式如何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在参观李子基地的过程中,驻村干部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一颗李子”撬动乡村经济的生动实践,他坦言:“我刚来时懂得不多,乡亲们才是真正的专家!我能做的,就是把大学里学到的新思维、新点子,跟乡亲们的‘土办法’揉在一块儿。”

  经此一行,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深刻感受到了基层干部的信念决心与科技兴农的巨大潜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宝兴县复兴村驻村干部。王艺洁 供图

  走进宝兴县齐海蒙农业有限公司,学子们参观了枇杷果园及腊肉、把肚肉等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工坊,他们的共享直播间、认养式果树管理模式引起了实践团成员的浓厚兴趣。

  负责人说:“农业发展模式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浪潮,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才能让当地优质农产品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步步深入的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不仅探究出“小特产”如何通过产业化、品牌化蝶变为带动乡亲致富的“金钥匙”,更是切身感受到了在一批批有情怀、有技术的实业家的带领下,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澎湃汹涌、发展前景无比广阔。

  追寻红色足迹,铸牢信仰之基

  7月11日,实践聚焦红色文化与民族精神传承。青年学子们首先与共青团宝兴县委座谈,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投身乡村振兴、赓续红色血脉等议题展开热烈交流,就融媒体矩阵打造、地方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保护中开发等问题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

图为实践团与共青团宝兴县委座谈交流。王艺洁 供图

  随后,团队来到硗碛藏族乡夹金山村能卡曼非遗工坊,沉浸式体验国家级非遗牦牛毛纺织技艺,感悟指尖技艺承载的厚重文化底蕴。非遗传承人彭晓丽表示,她笑着说:“很高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认识了解,甚至宣传推广这个古老的艺术,我希望通过自己一点一点的努力,让更多人见证这门艺术焕发新生。”通过了解硗碛历史、藏族民俗与生态保护实践,学子们深化了对民族文化多样性宝贵价值的认识,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学子们踏上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的革命足迹。行走在海拔数千米的红军小道上,每一步都让大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穿越风雪、不畏艰险的钢铁意志与坚定信仰。这段短暂却深刻的攀登,成为一堂震撼心灵的革命传统教育课,伟大长征精神深深烙印在每位青年心中。

图为实践团参观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毛泓钧 供图

  此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是一堂行走在祖国大地上的鲜活“大思政课”,实践队员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川大青年,定将此次“红色筑梦之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转化为勤学笃行的不竭动力和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

  李秋月同学说:“从汉白玉产业的‘点石成金’到夹金山上的红色足迹,我领悟到无论是产业振兴还是精神传承,都需要一代代人像革命先辈那样,在坚守中创新、在奋斗中前行。”(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林海纳 周灵姗 敬可)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