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高校法律援助团护航彝绣非遗 知识产权为千年技艺织就“保护网”

发稿时间:2025-08-01 11:1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近日,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渝见凉山”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团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甘洛县彝针彝线刺绣专业合作社创始人阿西巫之莫展开了一场关于非遗传承与法律保护的深度对话。

  一针一线里的传承故事:从山寨绣娘到非遗使者

  走进阿西巫之莫的合作社,墙上悬挂的彝绣作品如一幅立体的彝族史诗:火红的索玛花象征着生命的热烈,盘旋的羊角纹诉说着游牧民族的图腾崇拜,细密的万字纹暗藏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63岁的阿西巫之莫坐在绣绷前,指尖的银针在靛蓝色土布上翻飞,阳光透过木窗洒在她的银发上,与绣品的光泽交相辉映。“这门手艺,是外婆用绣花针‘缝’进我生命里的。”她拿起一件绣着孔雀纹的孩童背带,眼神里满是温情。

  阿西巫之莫与彝绣的缘分始于10岁。在甘洛县海棠镇的山寨里,外婆发现她总能精准地模仿山涧的溪流、崖边的野花,便将家族世代相传的刺绣技艺倾囊相授。“那时候没有现成的图样,外婆就让我看天上的云彩、树上的飞鸟,说‘自然是最好的绣谱’。”她回忆道,13岁那年,她独立绣成了第一件嫁衣,靛蓝的底色上,用红、黄、绿三色丝线绣出的日月星辰图案,让全村人惊叹不已。从此,邻里乡亲的婚嫁礼服、孩童襁褓都来找她缝制,“海棠绣娘”的名声渐渐传开。

  1993年,阿西巫之莫在甘洛县城开出第一家彝族刺绣专营店,成为将彝绣推向市场的“吃螃蟹者”。从最初在地摊缝补衣物,到带着绣品走进成都、西昌的商铺,再到2019年成立四川省首家彝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她用30年时间让彝绣从“闺阁手艺”变成了带动1700余名妇女就业的“致富产业”。

图为非遗传承人阿西巫之莫给法律援助团成员介绍彝绣图案。刘强 供图

  工作室的展示架上,一件与意大利奢侈品牌FENDI联名的Baguette手袋格外醒目——400小时的索玛花刺绣,让彝族图腾登上了国际时尚舞台。

  “绣品会旧,但手艺不能断。”阿西巫之莫抚摸着绣袋上的纹路,“现在合作社的绣娘们,最远的来自美姑、昭觉,农闲时拿起针线,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既能顾家,又能把老手艺传下去。”

  法律援助团的同学们围坐在绣品旁,听着阿西巫之莫的讲述,不时记录着细节。“阿妈,您的合作社有多少种原创纹样?这些设计有没有申请保护?”来自知识产权专业的洪诗灿同学忍不住提问。这个问题,恰好触碰到了非遗传承中最现实的难题。

  法律与非遗的碰撞:用“知识产权”守护千年技艺

  “以前不懂这些,只知道绣得好看就行。”阿西巫之莫的回答坦诚而实在。随着彝绣名气越来越大,她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仿冒品——有的盗用合作社的经典羊角纹图案,有的低价售卖粗制滥造的“彝绣”,不仅影响了合作社的收益,更让这项技艺的独特性打了折扣。

  “去年有个外地商家,把我们为‘彝族年’设计的火塘纹绣在T恤上,卖得很火,可我们一分钱也没拿到。”说起这事,合作社的绣娘吉克阿支至今有些气愤。

  这正是“渝见凉山”法律援助团此行的目的。作为重庆工商大学专门针对民族地区开展法律帮扶的实践团队,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手册》,结合“著作权法”“商标法”等法律法规,为合作社成员上了一堂生动的普法课。

  “大家看,这件绣品的原创纹样,从完成之日起就自动受著作权法保护,别人未经允许不能随便用。”团队成员洪诗灿同学指着一件绣有彝族英雄史诗《勒俄特依》片段的挂毯解释道,“如果注册了商标,‘彝针彝线’这个品牌就不会被冒用;要是有独特的刺绣针法,还能申请专利。”

  为了让讲解更接地气,同学们结合阿西巫之莫的经历举例子:她与FENDI的联名合作,涉及“传统技艺授权”;合作社推出的“生肖彝绣”系列文创,需要注册版权;甚至绣娘的个人署名权,也受法律保护。“就像你们用针线固定布料,法律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你们的心血成果固定住,不让别人随便拿走。”这样的比喻,让绣娘们频频点头。

  交流中,绣娘们提出了不少具体问题:“我们的老纹样是祖上传下来的,能申请保护吗?”“和企业合作时,合同里该写清哪些条款才不会吃亏?”同学们一一耐心解答:“传统纹样属于集体智慧,受著作权法保护,但需要明确传承主体;合作时一定要约定‘知识产权归属’‘使用范围’‘收益分成’这些内容,最好让专业律师把把关。”

图为合作社经理阿西巫淋给法律实践团介绍刺绣创意作品。何祖润 供图

  青年力量注入:让非遗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专访间隙,阿西巫之莫让绣娘们现场展示了彝族刺绣的“盘针”“辫针”等技法。法律援助团的同学们也忍不住拿起针线,跟着学起了最简单的索玛花绣法。“看似简单的一针,要绣得均匀平整,真不容易。”第一次尝试的汪泓希同学笨手笨脚,绣出的花瓣歪歪扭扭,引来大家的笑声。

  笑声中,阿西巫之莫说起了自己的担忧:“现在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愿意静下心学绣的越来越少了。”而法律援助团的到来,让她看到了希望。“你们这些大学生懂法律、有想法,要是能多来教教年轻人,让他们知道学这门手艺不仅能挣钱,还能受法律保护,肯定会有更多人愿意学。”

图为法律援助团成员学习绣娘的刺绣手法。刘强 供图

  事实上,这正是“渝见凉山”团队长期在做的事。近年来,他们先后在雷波县、西昌市等民族地区开展了多场非遗知识产权普法活动。团队负责人木乃以铁表示:“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我们希望用专业知识,为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筑起法律屏障。”

  此次专访结束时,阿西巫之莫将一件亲手绣制的彝族荷包送给了法律援助团——荷包上,索玛花与和平鸽的图案交织,象征着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你们就像这荷包上的线,把法律和我们的手艺紧紧连在了一起。”她的话,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触动。(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木乃以铁)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