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以青春创意激活瑶族文化生命力

发稿时间:2025-08-07 10:4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7月3日至10日,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筑创美育 创造美好”实践队深入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村,以16人的专业力量开启了一场“文化解码+创意转化”的乡村实践。8天里,这支由建筑、风景园林、产品设计等专业师生组成的团队,将画笔与创意融入瑶寨肌理,用文旅规划、文创设计等成果,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队在油岭村。黄裕宝 供图

  文化扎根:从田野调研到情感共鸣

  初抵油岭,实践队便以“脚底板沾泥土”的姿态融入村寨。在油岭老排的石板路上,队员们用写生本定格古村落的沧桑韵味,偶然与86岁老党员唐甘拜婆的攀谈,让抽象的村寨历史变得鲜活——老人讲述的油岭变迁,成为实践队理解“乡愁”的第一手素材。与村书记唐伟东的对接中,“放开手脚干”的嘱托与文旅规划需求的精准传递,让团队明确了“用专业赋能文化传承”的核心方向。

  8天里,实践队的足迹遍布老排古寨与新村街巷。从清晨记录歌堂坪的瑶族歌舞,到深夜绘制节点地图;从专访国家级非遗长鼓舞传承人唐桥辛二公,听他讲述鼓点里的瑶族精神,到向银饰、长鼓制作传承人唐大打十斤、唐买社吊讨教工艺细节,队员们逐渐读懂了瑶族文化的密码:莎腰妹服饰的刺绣纹样里藏着自然崇拜,长鼓的弧度里凝结着狩猎智慧,银饰的叮当声传递着族群记忆。这些发现,都化作设计图纸上的灵感火花。

图为莎腰妹服饰。黄裕宝 供图

  创意转化:让非遗可触可感

  “如何让年轻人爱上老文化?”这是实践队每天探讨的命题。基于未婚瑶族女生服饰的灵动特点,团队设计出卡通IP“莎腰妹”,其头饰的羽毛元素与百褶裙的曲线,精准复刻了非遗细节;而对应瑶族男生服饰的“阿贵哥”,则以绑腿与腰带展现山间劳作的活力。这对形象不仅成为文创产品的核心符号,更成为油岭文化的“青春代言人”。

  在文旅规划方面,队员们将实地调研的30余个节点串联成线,区分老排的“古寨探寻线”与新村的“非遗体验线”,电子导览图上标注的不仅是路线,更是每个点位背后的文化故事。

  而明信片、立牌、钥匙扣等文创产品,则将歌堂坪、老排瑶寨等标志性建筑与“莎腰妹”“阿贵哥”形象结合,让游客能“把油岭故事带回家”。

  协同共生:校地联动结出实践硕果

  实践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同心协力。唐伟东书记不仅协调办公场地与交通,更连续四天到场为同学们设计创作答疑解惑,解读“耍歌堂”等仪式的深层内涵;三排镇文化站站长与省非遗“耍歌堂”传承人唐海宁的座谈,为设计团队厘清了文化表达的边界与尺度。当队员们带着以唐甘拜婆为原型的写生明信片回访时,老人抚摸着画中自己坐在老屋门前的模样,眼角的笑意让“文化传承”有了最温暖的注脚。

  实践队队长罗杰表示:“实践过程中所有热心帮助大学生的油岭村民们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知识和奉献可以换来尊重与帮助。”

  7月10日,“大手牵小手,童眼看建筑”活动成为实践成果的生动延伸。大学生手把手教孩子们画家乡的建筑与山水,孩子们笔下五彩斑斓的油岭,与实践队的设计图形成奇妙呼应。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洊波,校团委王羽书记等领导的慰问视察中,看到的不仅是已完成的设计方案,更是一种“高校-乡村-非遗”协同发展的新可能——这些凝聚着青春智慧的成果,已作为“文化种子”留在油岭,等待生根发芽。

图为实践队教孩子们画画。许春培 供图

  八天的油岭实践,是一次“从文化理解到创意输出”的完整闭环。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的师生们用设计语言让瑶族文化焕发新彩,更以实际行动证明:乡村振兴的画卷上,青春创意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能绘就最动人的色彩。(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高颖彤)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