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号召,7月7日至11日,广西大学农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三院联合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南宁、来宾、柳州、崇左四大广西糖料蔗主产区,聚焦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蔗业转型,开展以“智慧蔗业 青春挺膺”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多学科联合,深入产业一线
实践团由1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活动期间,实践团先后走访了广西泛糖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农垦金光农场有限公司、来宾市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广西来宾东糖凤凰有限公司、广西植保科技有限公司、柳城县太平镇“蔗里歌甜”甘蔗良种繁育示范区、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凤山糖厂以及崇左市泛糖科技“数字农场”新和基地,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与数据采集等形式,调研了甘蔗良种繁育、数字化种植管理、病虫害智能识别与防控和制糖工艺及糖产业链发展等关键环节。
实践团参观广西泛糖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展厅。潘栩可 供图
在金光农场、黄安基地、新和基地等地,团队成员进行田间调查,探索利用AI提升农作物产量、病虫害防治、精准施药及优化种植产业链的方法,助力提升甘蔗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在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实践团了解了当地在研发具有抗旱、耐瘠薄特性的桂柳系列品种方面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保障国家种源安全和蔗区拓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东糖凤凰有限公司和凤山糖厂,实践团考察了制糖工艺流程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情况,了解糖料蔗全产业链发展现状,并探讨糖料蔗机械化收获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实践团参观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凤山糖厂生产车间。梁德仪 供图
倾听基层声音,普及科技知识
实践团深知,产业升级的落脚点在于惠及万千蔗农。为此,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与村镇,通过问卷调查,与蔗农面对面交流,详细记录他们在甘蔗种植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如病虫害精准识别难、机械化收获程度低)、管理痛点(如灌溉效率不高、劳动力短缺)以及销售环节的顾虑(如价格波动风险、与糖厂利益联结机制),收集一手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实践团问卷调研当地甘蔗产业情况。潘栩可 供图
同时,团队面向当地蔗农和中小学生开展了生动有趣的甘蔗科普支教活动,深入浅出地讲解甘蔗优良品种特性、科学施肥与节水灌溉技术、常见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法,并且用通俗语言和互动演示,介绍无人机巡田、手机远程监控等智慧农业应用场景,点燃了孩子们对农业科技的好奇心,提升了基层群众的农业科技素养。
实践团开展甘蔗科普支教活动。潘栩可 供图
产学研融合,贡献青春智慧
此次跨学科联合实践,是广西大学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精准服务广西地方特色支柱产业的又一次创新尝试。农学院领队邹承武老师指出:“此行不仅是调研,更是一次生动的‘大思政课’。让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学子目睹传统农业在科技赋能下的深刻变革,深刻理解‘藏粮于技’的战略意义。”计算机学院窦俊洋同学在参观后感慨:“在糖厂和数字农场,我们真切感受到算法模型、智能感知设备对提升效率和品质的巨大潜力。如何将实验室技术更无缝地嫁接至田间车间,是亟待我们攻克的应用课题。”
实践团成员表示,通过此次深度调研,他们不仅系统梳理了广西蔗业在智慧育种、智能种植、数字工厂、全链信息化管理等环节的现状与挑战,更将结合各自专业背景,围绕构建更完善的甘蔗产业智慧化解决方案展开后续研究。
实践团合照。梁德仪 供图
广西作为全国糖业的核心支柱,其甘蔗产业的现代化进程直接关乎国家食糖安全大局。广西大学三院学子以“智慧蔗业 青春挺膺”的担当,深入产业腹地,以扎实的调研和热忱的科普,探寻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与传统“甜蜜事业”深度融合的最优路径。(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李秋实 罗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