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湘潭大学法学学部赴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宣讲调研团的二十名青年学子,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赴湖南省常德市开启了一场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之旅。他们的足迹踏遍机关、传承人工作室、河街与城头山遗址,以法治之光烛照非遗传承之道。
深潜:触摸千年技艺的脉动与阵痛
国家级鼓盆歌传承人刘静的工作室内,古老的鼓点承载着千年哲思。然而,公益演出常“赔本赚吆喝”,人均所得不足百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保障合理报酬的原则在基层打折扣。更深的忧虑是人才断层:年轻人学艺多图“红白事”快钱,“没出息”“不吉利”的社会偏见及教育体系缺乏认可与激励,让传承艰难。经济保障孱弱与人才断层,束缚着古老艺术的脚步。
澧水船工号子传承人黄苏平,倾尽心血收集千余首号子。项目知名度提升却引来侵权乱象:演出团体未经许可使用其整理改编的曲谱“假唱”商演,抄袭动作,篡改精神内核,甚至假借“公益”规避责任。维权之路艰难:文化馆同情但无助,打官司则面临版权登记不明、举证困难、法律界定模糊与专业支持缺失的困境。
图为黄苏平老师介绍船工号子。罗啓源 供图
在鸳鸯走马楼,花鼓戏名家吴代桃与朱全贵道出行业痛点。吴代桃为吸引年轻观众大胆创新,但“留人”最难,学艺清苦周期长致人才流失。朱全贵则痛斥新戏新腔被直接盗用商演。虽当地设立了“非遗司法保护基地”追责,个体传承人维权仍面临取证难、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希望法律真能成为我们手里的盾牌。”老艺人的期盼沉甸甸。
澧县文旅广体局副局长曹毅展示了常德丰厚的非遗家底:46项四级名录,52位传承人。但保护困境仍然突出:资金是悬顶之剑——国家级传承人补助象征性,项目运营、创新、展演、人才培养经费匮乏,县级财政有限,传承人常需垫付差旅费,大型计划因缺钱搁浅。更深层是组织缺位:活动依赖个人热情维系,缺乏专业法人机构统筹运营维权,导致资源整合难、市场对接弱、抗风险能力差。曹毅沉重指出:“一个怪圈正在形成:传播越好,知名度越高,无序利用和侵权就越严重难以遏制。”资源错配与维权困局交织,蚕食保护成果。
破局:以法为刃,织就守护与创新的经纬
调研团在澧县文旅广体局座谈会上建言:落实“非遗法”需更细化、具操作性的地方配套措施。针对澧县瓶颈——资金悬空、管理松散、侵权成本低,团队开出“法治处方”:
对于鼓盆歌的经济造血弱与人才断层,核心是引导传承人团队适度组织化、法人化。政府需转型为引导者与服务者,通过专项基金、税收优惠、采购服务“输血”,并搭建平台促其融入旅游、文创、教育领域“造血”。同时推动教育体系建立非遗传承激励机制。
图为调研团成员与鼓盆歌传承人交流保护路径。刘宝泰 供图
针对船工号子传承人黄苏平的维权困境,构建多层防护网:强化行政联动与快速响应,依法查处侵权;联合司法力量提供专业指导,厘清版权并协助登记诉讼;探索引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降低个体维权成本门槛,并明确“合理使用”与商业授权规则。
回应花鼓戏传承人对原创保护与开发的诉求,聚焦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运用著作权明确保护剧本、唱腔等独创元素,及时登记确权;运用商标权注册核心标识,构建品牌保护体系;推动地方政府在“非遗法”框架下出台细则,规范商业利用中的利益分享,通过合同保障传承人权益,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播种与溯源:法治星火,叩问文明根脉
团队深入基层普法。在幼儿园,通过趣味活动启蒙非遗与安全意识。在常德河街,学子们发放自编手册《法护非遗·沅澧传承》,图文介绍本地非遗,解读“非遗法”核心条款,指导公众识别侵权、有效举报。手册成为连接法律与公众的桥梁,普法现场互动热烈,法治与文化保护的种子在市民与孩童心中悄然播下。
在城头山遗址——这座“中国最早城市”,碳化稻粒、石器、陶玉器诉说着六千年前辉煌的稻作文明与手工业。触摸着夯土城墙,队员们深受震撼。澧水号子、鼓盆歌、花鼓戏、踏虎凿花,正是这古老文明根脉上活着的“城头山”,是先民智慧与情感的延续。“若因法律缺位、保护失当令其湮灭,历史责任谁来承担?”这份源自文明源头的叩问,将“法护非遗”升华为沉甸甸的历史责任。(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屈嘉涵 文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