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从科普到义诊 石河子大学学子在每一次俯身中闪光

发稿时间:2025-08-20 17:0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近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慢病不怠慢,急救不等待”基层服务践行团的青年学子们深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以“专业为经,人文为纬”,用“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细节、“走上门”的服务,在戈壁绿洲间书写着守护生命温度的青春故事。 

  “听得懂”:专业术语变身“家常话”,让健康知识入耳入心

  在河北花苑社区,团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队员们主动调整语速,结合PPT与口语化表达讲解“四高”现状、预防措施及血压血糖仪使用方法。为了让老人更直观地认识到低盐饮食,队员通过展示盐勺讲解限盐的量化标准:“一勺盐就是1克,每天不超过5勺盐。”

图为团队在社区开展慢病科普宣讲。曹迅 供图

  在银龄养老院,科普从王奶奶跳广场舞后测血压的日常场景切入,将慢病抽象概念转化为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热烈讨论。“刚运动完不能测血压!”面对李爷爷的准确回答,队员立刻点赞强化:“这位爷爷说对了!休息10分钟再测才准!”这种互动不仅强化知识,更让老人感受到尊重与被信任。

  当93岁的潘爷爷听力不佳时,队员俯身贴耳轻声叮嘱降压要点;发现因天气炎热而头晕的李奶奶,队员边为老人扇扇子,边倾听她与老伴年轻时开垦边疆的故事;面对牛文英奶奶的小腿浮肿,带队老师蹲跪在地,手指轻触皮肤观察:“鞋子太紧了,换双宽松的,睡前温水泡泡脚。”一个弯腰、一段倾听、一次蹲跪,传递的是对长者的深切尊重,也是对边疆开拓者的崇高致敬。

图为带队教师倪志宏为老人检查小腿浮肿情况。付英馨 供图

  团队还将健康管理融入趣味小课堂。周菊贤带领老人做手指操时,边示范边鼓励:“左边拍三下,右边拍三下——大家手指暖和了吗?”简单动作刺激末梢循环,更让老人感受到被关注的暖意,将健康守护延伸至生活最细微处。

  “走上门”:健康服务触手可及,精准匹配特殊所需

  团队负责人表示,基层健康服务的难点,不在技术多高,而在需求多细。团队将服务精准匹配到特殊群体,通过创新模式破解基层健康“最后一公里”难题。

  在K9772次列车14号车厢的急救课堂上,面对拥挤过道里好奇张望的乘客,团队充分利用列车这一特殊环境,灵活开展“快闪”科普活动,将急救课堂融入旅客行程。队员结合模型进行实操演示婴幼儿海姆立克急救法:“手放这里,向上用力——就像要把卡住的东西‘顶’出来!”一位带3岁孩子的妈妈尝试后称:“以前只听说过,今天亲手操作才真正学会,太实用了!”

图为团队成员在车厢中结合模型讲解婴幼儿海姆利克急救法。王鑫鑫 供图

  团队通过“移动义诊”,将血压计、血糖仪装入便携医疗箱,在社区广场等高频活动区域设“临时健康驿站”,5分钟内完成信息登记、血压测量、数据记录和用药指导。

  同时,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团队提供床旁服务,进行基础健康检查,查看药品保质期、整理药箱并注明注意事项。入户诊疗时,不仅测血压、血糖,还叮嘱老人按时服药、注意饮食休息,让老年人感受专业与关怀。这种“追着需求跑”的服务,让更多老年人不再因门槛放弃健康管理,让健康知识在生活场景中自然渗透。

图为成员为卧床的老人测量血压。曹迅 供图

  当健康服务不再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是融入沟通的亲和、身体的呵护与需求的精准响应,医学便拥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正如团队指导老师倪志宏所言:“医学的温度不在于仪器精度,而在于能否蹲下来看见老人的鞋袜是否合脚。”(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陈林妍 王鑫鑫)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