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对话农村改革先行者,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践队于8月7日出发,前往安徽凤阳小岗村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们从红手印契约诞生地到现代农业产业园,从改革亲历者访谈到沈浩纪念馆参观,以脚步丈量改革热土,用青春对话历史荣光。
“大包干”精神与沈浩情怀
实践队的首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大包干”契约诞生原址(现“当年农家”)。在斑驳的茅草屋中,18枚红手印契约复制件、锈蚀农具与泛黄账册无声诉说着小岗村的改革岁月,让队员们直观感受破冰求变的时代壮举。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当年农家”观摩十八枚红手印契约。团队供图
9日上午,实践队赴沈浩纪念馆参观学习,由小岗村博士工作站站长雷松林进行讲解。馆内陈列的旧物无声诉说着沈浩同志心系百姓、以振兴乡村为己任、带领村民致富的动人故事,队员们深刻体悟到其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
智慧农业激活共富密码
10日,实践队深入小岗村匠心葡萄园进行调研。正值丰收季,葡萄缀满枝头。负责人手持糖度计现场检测,介绍园区采用智能浇灌系统,实行精细化种植,年产量达30多万串、60余万斤。匠心葡萄园的大多产品通过电商直播销往一、二线城市,新型农业模式正为小岗注入强劲动能。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匠心葡萄园负责人进行交流。团队供图
亲历者纵论改革破冰路
8日下午和9日下午,实践队队员在小岗村旧址对关友江和严金昌两位老先生进行采访。作为历史亲历者与小岗故事的传播者,年逾八旬的两位老人曾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并赴各地宣讲“大包干”精神。
回顾改革前“吃粮靠返销”的艰难岁月,关友江向实践队还原1978年冬夜场景:“18户村民以托孤决心按下红手印,只为争条活路!”这份“生死契约”最终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确立改革方向,小岗村由此载入史册。
“大包干一年,粮食产量从不足4万斤跃至近14万斤!”严金昌用数字揭示“分产到户”的改革伟力。家家户户不再担心饿死,粮食堆成小山,一朝越过温饱线。他特别寄语青年学子:“要听党话、跟党走,在新时代传承敢为人先的精神基因。”
为更多地了解当年农村改革的实际情况,实践队决定北上,去探望正在北戴河疗养的安徽省委原书记黄璜爷爷,并向他展示在小岗村调研的成果。
北戴河畔,92岁高龄的黄璜爷爷仍目光炯炯。1978年在任安徽无为县委第一副书记时,他直面饥荒危局,选择放手一搏,顶着压力推行“包产到户”,次年全县粮食增产三成。从黄璜爷爷口中,实践队不仅了解到农村改革的艰辛,也学习到了那个年代改革先行者的崇高风范。
最后,黄爷爷留下对青年人“知行合一”的美好寄语,勉励新时代青年学子不断奋进,勇攀高峰。以红手印开启的为民之路,终将化作对后继者的信仰托付,既承载历史重量,亦昭示未来担当。
葡萄藤下续写改革新篇
14日,在中粮长城华夏酒庄,实践队认真学习了解赤霞珠葡萄的智能滴灌与橡木桶陈酿工艺,探索现代葡萄酒产业链的创新实践。华夏酒庄依托昌黎产区独特的“山海河”微气候,构建智慧农业、生态酿造与文旅体验相结合的现代化产业链。
中粮集团积极践行央企责任,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昌黎地区1.2万亩土地,建设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推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同时,以订单农业保障农户稳定销路,带动3.2万农户参与葡萄种植,实现年均增收4.8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参观学习和座谈交流中,实践队向中粮集团分享了小岗村调研成果,为中粮“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提供案例借鉴,助力央企与农户实现合作创新。中粮有关部门对此特别致函感谢。
改革火种照亮青春征程
小岗村秉持“敢闯敢试”精神,从茅草屋到智能大棚,从红手印到云数据,持续刷新着改革答卷。西北工业大学学子用脚步丈量改革之路,把“大包干”精神化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大包干纪念馆前合影。团队供图
改革需要勇气,更需创新。实践队负责人表示,青年要厚植爱农情怀,到乡村一线就业创业,发扬奋斗精神,不断开拓创新,在乡村全面振兴大舞台挺膺担当,贡献青春力量。(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李翔 姚孟 王蔡翰 万梓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