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遇“践”红色仙源,振兴路上干出青春“young”!

发稿时间:2025-09-02 10:1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在江西万载县仙源乡,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烽火记忆仍在山间回荡——红色史料“躺”在纪念馆里,如何让历史“活”起来?青年学子“扎”到基层,如何让专业知识“落地生花”?用青春铺路,如何让理想信念融入时代洪流?

  这个夏天,南昌大学“乡村振兴·仙源专项”实践队奔赴湘鄂赣革命老区,用行动破题,在实践中完成从“知”到“行”再到“担”的成长进阶。

  赓续红色血脉,“燃”起革命薪火

  革命旧址斑驳土墙的沟壑里藏着烽火岁月的密码,泛黄布告上的革命字迹仍透着不屈的锋芒。让红色故事从“文字史料”变成“可触摸的感动”,让青年跳出“抽象概念认知”,真正读懂革命精神的内核,队员们在贴近乡土的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这面墙的每一道裂缝,是不是都见过当年红军战士熬夜写布告的样子?”站在苏维埃政府旧址的土墙前,实践队员胡欣指尖轻拂过墙面,忽然读懂了“红色历史是有‘温度’的理论与故事”。

  此前在课堂上学习“革命信仰”“艰苦奋斗”,她总觉得是抽象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可当看到墙上留存的红军标语、馆内留存的生活用具、泛黄褶皱的家书,听革命老兵讲“战士们用野菜充饥仍坚持斗争”的往事,她才真切明白:“原来‘信仰’不是课本里的名词,是饿肚子时还能守住的初心,是枪林弹雨中还敢往前冲的勇气。”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老兵。团队供图

  “咱们能不能把这些故事画出来?让村里的老人能回忆,让孩子能看懂。”受革命文物启发,队员们决定发挥艺术设计专长,对照家书内容、创作一幅25米长的红军长征主题墙绘。

  在绘制“村民送别红军”场景时,一位大伯驻足良久,沉重地说:“当年,我跟着长辈们就是这么送战士的,雨下得特别大,大家拉着战士的手舍不得放,就怕这一去再也见不到了。”

  大伯的话让队员王振林停下了画笔。“之前画长征,我只想着把人物比例画准、色彩涂匀,可听完大伯的话才发现,我漏了最关键的东西——情感。”他赶紧和队友调整构图,特意加重了村民与红军紧握的手、眼角的泪,“我们想画的不只是‘送别’的场景,更是‘军民同心’的情谊。现在每次路过墙绘,都能想到画里的故事,我们不是在‘完成任务’,是在帮红色记忆‘传下去’。”

图为实践队员在绘制墙绘。团队供图

  最初,队员们计划按原方案开展红色宣讲,却发现村民干完农活后,总爱聚在村中心的球场打球。“我们带着村民打球比‘宣讲’更专业”,体育学院的郭正放和队友们立刻调整方案,“我们是体育专业的,就用球赛当纽带,展现红色精神。”

  气排球赛就这样热闹开场了。水泥地上画标线,队员们当裁判,村民们技术不熟练,队员们就边打边教。夏日傍晚的球场上,球鞋摩擦地面的声响、乡亲们的呐喊声混在一起,格外热闹。“小朋友们,即使比分落后,我们也要拼尽全力,跟当年红军打仗一样,不放弃!”郭正放对着一位小朋友鼓励道。

图为实践队员和村里孩子打排球。团队供图

  数字赋能,让红色文化“潮”起来

  “机器人还能讲红军故事?太神奇了!”软件学院的李祖瑾带着编程机器人走进村小学时,孩子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当机器人跳着舞、讲“小红军送鸡毛信”的故事时,小朋友们都很高兴地围过来互动。

  “我们把村里的红色故事‘写’进了机器人的程序里。”李祖瑾借机给孩子们讲起故事里的红军精神,“小红军冒着危险送信,就像你们做作业遇到难题不放弃一样,这都是‘勇敢’的表现。”他发现,“有趣地”讲“有趣的”红色故事,孩子们不仅听得认真,还会主动提问,“在课堂上学‘数智赋能’,我感觉需要很高端的技术,可现在才懂,技术的意义不是‘炫技’,是用大家喜欢的方式,把有意义的事做好。”

图为实践队员为孩子们授课。团队供图

  在红旗报社旧址调研时,李祖瑾看着墙上的旧布告,又有了新想法:“要是手机一扫布告,就能AR还原当年张贴的场景,用AI讲述老兵爷爷的故事,再来一次更大的‘数智赋能’。”他和队友们立刻开始设计小程序框架,“我们想做的不只是一个‘科技产品’,是让来到这里的年轻人拿起手机就能‘触摸’历史。现在我更清楚了,我们的专业知识,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团队负责人表示,这一次社会实践,队员们真正完成了红色认知的蜕变:从“知道红色历史”到“读懂红色精神”,从“被动接受概念”到“主动传递情感”——红色文化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凝心铸魂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迸”出仙源活力

  带着“用专业帮乡村”的初心而来,队员们清醒地认识到基层需求,让专业贴着乡村的“生活逻辑”走,知识便会在实践中落地生花。

  “杨姐姐,VR眼镜真的能看到太空吗?”每次走进仙源乡“童心港湾”,孩子们都会围着杨玲莉问个不停。今年的暑期支教,队员们把AI、VR等前沿科技搬进课堂,可最初的备课并不顺利——“我们一开始准备了很多专业术语,结果孩子们根本听不懂。”杨玲莉笑着说。

  后来,队员们重新调整课程:讲VR技术,就先带孩子们看《VR驾校》的趣味视频;教组装简易VR眼镜,就把步骤拆成“像搭积木一样简单”;戴上眼镜“穿越”到海底、太空时,队员们会趁机提问:“大家想不想以后自己设计VR眼镜,带爸爸妈妈看更多美景?”“我以后要当科学家,做更厉害的VR眼镜!”学生巫雪妮举着自己组装的眼镜,兴奋地说。

  物理与材料学院的刘昊阳,把大学实验室里的“神奇滤水器”实验带到了课堂。当孩子们亲手将浑浊的河水倒入装满砂石、活性炭和棉花的滤水层,看着脏水慢慢变清澈时,一个小男孩惊讶地喊道:“原来脏水变干净要这么难!我们以后不能往河里扔垃圾了!”刘昊阳趁机给孩子们讲环保的重要性:“就像咱们过滤水一样,保护家乡也得‘一步一步来’,每个人都出一点力,家乡才会更干净。”

图为实践队员带孩子们做实验。团队供图

  “之前我觉得来支教,把题讲好,把作业辅导好就够了,可现在才懂,我们更要把道理讲好,我们帮助小朋友们打开更宽广更长远的视野。”杨玲莉说。

  健康服务进乡村,让科学理念“随身行”

  “大爷,您平时炒菜放盐多不多?咱们试着少放盐,多用香菇、葱蒜提味,既好吃又健康,还能少生病。”体育学院的赖扬林带着队员们走村入户,开展健康服务。

  可一开始,村民们并不“买账”:“我们吃了一辈子咸菜,身体不也好好的?”赖扬林没有急着反驳,而是跟着村民去地里干活,“大爷,您看咱种地要按节气来,养生也得讲科学。您有高血压,少吃盐就能少头晕,才能多干活儿呀。”他还特意根据村民的饮食习惯,和队员们设计了“农家健康食谱”,把“少盐少油”融入家常菜里。

  公共卫生学院的张笑尘,把海姆立克急救法编成了趣味口诀:“双手环抱肚脐上,快速向上挤一挤,异物就能跑出去。”她还找村民当“模特”,现场演示急救动作。

  针对乡村夏涝后易引发传染病的问题,队员们开展了灾后防疫宣讲。教“七步洗手法”时,有村民笑着说:“干农活手脏得快,洗再细致也白费。”队员们立刻拿起村民常用的肥皂,边演示边说:“大爷,您择菜时会捋菜叶上的泥吧?洗手也一样,搓掌心、转指缝,就像捋泥一样,才能把病菌洗掉。您先洗手再吃饭,不仅自己健康,还能给孩子做榜样呀!”

  张笑尘说:“来宣讲前,我只知道‘应该怎么做’,到这里发现,要让乡亲们接受,得先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

  践行青年担当,“扬”起奋斗旗帜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实践前,不少队员有些“迷茫”,熊备还在纠结“该继续读研还是找份好工作”;胡诗媛觉得,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力量有限。在校园里,学生的理想,似乎隔着一层“看不清的现实壁垒”。但一个月的实践,让他们在“触摸乡土真实”中,慢慢寻找到青年该有的“责任坐标”,“小我”与“大我”间的相互联系。

图为实践队员与当地小朋友互动。团队供图

  熊备在帮村里设计红色文旅小程序、教孩子组装 VR 眼镜时说道:“科技既要‘上天’,也要‘落地’—— 能帮乡村解决问题,也是科技强国的一部分。”他决定以后继续读研,做“接地气的研究”,让学问长在田野里。胡欣看着自己参与绘制的红色墙绘感慨:“以前说‘传承红色基因’是口号,现在才懂,是把故事画出来、讲出来,是让更多人知今天的日子来之不易 —— 我的设计,也能成为传递精神的载体。”

  胡诗媛听陈大叔说 “以前卖菜走十几里泥巴路,现在柏油路通到家门口,钱包鼓了”,李大妈说 “矿泉水厂建起来,儿子不用外出打工,能照顾我们”,突然明白:“之前学‘乡村振兴’,只记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词,现在才懂,它是乡亲家门口的路变宽了,是老人能在家门口看病了。通过我们的调研形成可转化、可落地的实践报告,得到地方关注与认可,也是‘服务大局’中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中,7万字调研报告、207堂课程、25场健康宣讲、7场体育竞赛的数字背后,是同学们“科技既要上天也要落地”的认知转变,是实践实习“要走进田间地头”的行动指南,是南昌大学多年来推动“短期实践”转向“长期赋能”的机制构建。(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闫磊)

责任编辑:王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