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薪火承梦”社会实践队深入江西,踏上赣鄱大地的红色沃土,以“重走赣鄱抗战路,青年承志续新章”为主题,通过探访革命旧址、对话历史见证者、追溯抗战足迹,在行走中感悟赣鄱大地上的抗战精神,将感恩奋进的信念深植心中,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探访军部旧址,于历史回响中筑牢信念根基
实践队首站走进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在这座承载着赣鄱抗战记忆的建筑里,与熊河水老馆长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熊馆长以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讲述,还原了新四军在赣鄱地区开辟敌后战场、牵制日军兵力的英勇壮举,更深刻阐释了这支铁军如何在战火中传播革命思想、凝聚民众力量的奋斗历程。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新时代青年必须传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熊馆长的话语掷地有声,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大家纷纷表示,唯有筑牢历史认知,才能真正读懂“牢记嘱托”的分量,才能让“强国有我”的信念有根可依。
图为实践队员与熊馆长对话。潘筱睿 供图
对话抗战老兵,自精神传承里汲取奋进力量
循着抗战足迹,实践队来到九江市浔阳区上善养老院,拜访97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徐林峰。这位亲历赣鄱抗战的老兵,13岁便投身新四军宣传队,以快板、宣讲为武器,在赣北大地播撒抗战火种。“那时候我们走村串户,脚下的路就是抗战路,嘴里的词就是冲锋号!” 徐老回忆起在赣鄱乡村宣传抗战的岁月,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当被问及“重走抗战路对青年意味着什么”时,徐老挥毫写下“薪火承梦”四个大字,郑重说道:“你们现在重走的路,是我们当年用脚丈量、用心守护的土地。记住这条路,就是记住无数先烈的牺牲;走好这条路,就是接过建设国家的担子。”老人的话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重走抗战路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行走,更是与革命先辈的精神对话——在对话中感恩先烈的付出,在传承中积蓄奋进的力量。
图为徐林峰老先生带领实践队员阅览曾经的照片。潘筱睿 供图
重走庐山战径,在实地感悟间明晰时代使命
这片见证了赣鄱抗战重要历程的土地,每一块石板、每一栋建筑都镌刻着历史的密码。队员们沿着当年军民抗战的路线攀登,在美庐别墅的谈判旧址前,感悟共御外侮的民族大义;在庐山会议旧址的木质座椅旁,想象各界人士呼吁抗战的激昂场景。“家乡的抗战史”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滚烫记忆。
“原来我们脚下的赣鄱大地,每一寸都曾浸染着先烈的热血;原来课本里的‘全民抗战’,在这片土地上有着如此具体而震撼的呈现。”一位队员说道,“重走这条路,让我明白‘感恩奋进’不是口号,而是感恩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是奋进拼搏,接过他们未竟的事业,让家乡、让国家更强大。”队员们在庐山抗战纪念墙前集体宣誓,将“牢记嘱托”的承诺融入对历史的敬畏,将“强国有我”的决心写在赣鄱大地的怀抱中。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队员们讲解照片背后的故事。潘筱睿 供图
追溯万家岭烟,从胜利印记处凝聚复兴伟力
实践队的最后一站,来到了江西德安万家岭大捷纪念园,在这片镌刻着胜利荣光的土地上,为此次红色征程画上圆满句号。
在万家岭大捷陈列馆内,讲解员借助场馆内的局势图和阵地部署模型,向队员们生动还原了1938年万家岭战役的壮烈场景:中国军队在赣鄱群山间设下埋伏,以血肉之躯构筑起阻击日寇的铜墙铁壁,最终取得歼敌万余人的辉煌胜利。那些锈迹斑斑的武器、泛黄的战地电报,仿佛仍在诉说着将士们“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呐喊。队员们屏息聆听,深切感受到这场战役中,赣鄱儿女为守护家园展现出的无畏勇气与民族气节。
从南昌军部的红色启蒙,到九江老兵的薪火传递,再到庐山烽烟的初心叩问,终至万家岭的胜利回响,实践队用脚步串联起赣鄱大地上的抗战印记。这条路上,有历史根脉的厚重,有精神传承的温度,有初心叩问的深刻,更有胜利荣光的激励。(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唐萌茜 潘筱睿 刘宸昕 耿僖彤 曾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