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潍坊科技学院“青松计划”抗战精神寻访青年团专程来到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蒋峪镇贺家洼村,走访慰问93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张志礼,聆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图为青年团成员与张志礼交谈。鲁啸彬 供图
张志礼于1932年出生于临朐县一个贫苦家庭。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年幼丧母的他跟随父亲张同仁闯关东谋生。正值抗日战争关键时期,父子二人毅然加入了当地共产党的抗日联队。1945年3月,在一次战斗中,张同仁不幸牺牲,成为抗日烈士。年仅13岁的张志礼成了孤儿,部队将他收编为正式军人。
“那时候我个子小,敌人不注意,组织就让我送情报。”张志礼说着,双手不自觉地摩挲着衣角,仿佛还能触摸到当年缝在衣服里的纸条。
“我爸当时小,有时候把情报记在心里,有时候藏在鞋底,遇到鬼子盘问,就装成要饭的孩子。”张志礼的小儿子向成员们介绍道。
据张志礼儿子介绍,张志礼随后从东北沈阳军区调到佳木斯担任驾驶员教员,为军区培养许多优秀驾驶员。走访过程中,青年团成员认真聆听记录,不时询问细节。当听到张志礼老解放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时,纷纷竖起大拇指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令张志礼印象深刻的是抗美援朝时作为炮兵的经历。当时他积极写了请战书,和战友们一起给前线的部队运送物资。每次运送作战物资,美军都会派飞机轰炸运送车辆,每次都会有飞机飞过向物资车辆扔炸弹,他们就想方设法地躲避。“当时就是去帮忙去,帮朝鲜也是帮咱自己。”老人笑着回忆往事,青年团采访的同学感慨道,“咱中国人就是勇敢!”令人唏嘘的是,当时共42辆物资车,尽管驾驶员们在美国密集的炮弹下机智躲避,最终仍只有6名驾驶员幸存。当时张志礼的头上也受了伤,耳朵嗡嗡地听不见,他忍着剧痛,安慰着幸存的队友,将6辆车物资送达到目的地,荣获个人三等功。
回乡后,张志礼老人从不主动提起这些往事。“直到前几年县里来登记退伍军人信息,我们才知道父亲立过这么多功。”张志礼的儿子说着,从屋里拿出许多父亲的荣誉勋章和立功证书,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
图为张志礼老人的荣誉勋章和证书。鲁啸彬 供图
在张志礼老人简朴的农家小院里,老人的家属热情地招呼着来访的师生,端出刚摘的桃子、洗好的苹果,还有自家种的西瓜。“快尝尝,都是自家种的,可甜了!”老人的家属们一边张罗着,一边招呼大家坐下,十分热情。
据其家属描述,张志礼转业后被安置到了济南机床二厂,任机床维修车间主任,1960年5月份被抽调到兰州的一个机械化工厂,属于保密的单位,家人也联系不上他。1962年春天张志礼完成任务后,积极响应国家“退职回家乡,参加农业生产”的精简职工政策号召;当时正值国家生活困难时期,两个孩子饿得嗷嗷大哭,见此场景,完成任务的张志礼向单位提出了辞职,签署了保密协议,回到了贺家洼村。回村后他默默地遵守保密协议,低调做人,积极参与村集体工作,任民兵连长,同时给村里开拖拉机,为村集体事业发挥自己的余热。青年团的成员们了解此经历后,心中万分感慨,敬佩其保卫国家、完成使命后不顾小家的精神。
为进一步了解这个张志礼光荣事迹,随后,青年团的成员们与临朐县蒋峪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刘曰兰进行交流。通过交谈,队员们加深了对张志礼老人的了解,并从中深刻感受到老一辈革命者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红色精神。他们纷纷表示,要以张志礼老人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担使命、砥砺前行,让革命精神在青春奋斗中绽放光芒!(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王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