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鲁大青年走进“中华抗战第一村”:在英雄故里读懂不屈脊梁

发稿时间:2025-09-03 11:4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爷爷,我们来看望您,想听您讲讲当年打鬼子的事。”8月2日清晨,92岁高龄的林庆顶老人用颤巍巍的手掀开门帘,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攥着,早早地等在门口。

  这是鲁东大学“红色共和国”实践调研团的22名师生走进莒南县渊子崖村“三下乡”实践的第3天,他们沿着抗战老兵的记忆脉络,在齐鲁大地上探寻一段“活的历史”。

  校社联动搭桥梁:把课堂搬到“抗战第一村” 

  1941年,面对1000多名全副武装的凶悍敌人,渊子崖全村男女老少拿着简陋的土枪、土炮、砖头和棍棒奋起反抗。这场自发的、激烈悲壮的农民浴血保卫战,以巨大的牺牲让敌人付出了惨重代价,成为“村自卫战的典范”。

  渊子崖村自卫战的英勇事迹传开后,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高度评价该村是“村自卫战的典范”,渊子崖因此被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

  此次实践,鲁东大学“红色共和国”实践调研团提前与莒南县板泉镇党委、尊老爱老爱心公益协会联系,深度联动,共同设计活动行程。出发前,团队反复打磨访谈提纲,整理出包含15位亲历渊子崖保卫战的老自卫队员及其后代,在战斗中牺牲的临沂五区区长、烈士冯干三的后代,以及莒南县党史研究专家等的受访人名单;抵达后,在板泉镇党委的带领下,沿着青石板路逐户走访,将烈士塔、纪念馆里的“静态史料”转化为老人口中的“动态记忆”。

  黄狗堆里的生死记忆:土墙下的“生死时刻” 

  在林庆顶家的土坯房里,老人摸出珍藏的相框,里面是一张微微泛黄的照片。“1941年的寒冬,那场战斗从清早打到后晌(下午),”他娓娓道来,“鬼子打破了城墙,攻了进来……我爹妈都没了,那时候家里的老黄狗刚下了崽,三大爷把我们几个孩子塞进西屋床底的黄狗堆里,狗崽子们嗅着味儿直叫唤,我缩成一团,听见院外的枪声像爆豆似的……”

  老人说,村民用土炮、大刀硬扛到下午,直到八路军赶来救援。“区长冯干三冲在最前面,英勇牺牲了,”说到这儿,他的声音微微哽咽,“战争是残酷的,一场战斗,村里就没了147口人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和平。”?

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林庆顶。刘欣仪 供图 

  慈善先锋的“新战场”:老支书的“温暖账本” 

  离开村子,团队又敲开了莒南县尊老爱老爱心公益协会会长刘书收的家门。69岁的老支书正蹲在院子里给孤寡老人修轮椅,裤脚沾着泥,脸上挂着笑:“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当年当支书带大家种果树脱贫,现在退休了带着志愿者照顾老人。”

  从2013年至今,刘书收自掏腰包260多万元,给县里120多位老人发“补贴”,包飞机带农村贫困老人们旅游。“这些老人,都管我叫儿(意思是像自己儿子一样亲切),去年重阳节,好几个老妈妈攥着我的手说‘活了这么大岁数,头回坐飞机’,我蹲在旁边乐——她高兴,比啥都强。”他翻开一本磨破边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老人的生日、忌口、常用药,“这些事我一直记着。”

  

图为刘书收向实践团成员讲述自己的经历。刘欣仪 供图 

  荣军医院的“红歌会”:跨越世纪的初心对话 

  实践的最后一站,是莒南县荣军医院。40多位平均年龄95岁、党龄超50年的老党员坐在藤椅上,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闪着光。队员们提前准备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等红歌表演。1932年入党,现已110岁的闫中英老人轻轻拍着腿,浑浊的眼睛愉悦地眯了起来。

  “爷爷,您当年入党是为了啥?”队员随文乐问。92岁的抗战老兵胡家胜颤巍巍地举起右手:“跟着共产党,救中国,让穷人吃上饭,现在你们年轻人过得好,很知足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公益协会和老兵们在荣军医院的合影。刘欣仪 供图 

  暮色中的渊子崖村,老槐树上的蝉鸣渐弱。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一把锈迹斑斑的大刀静静陈列。刀旁写着的简介里“渊子崖”三个字,在夕阳下依然清晰——那是历史的温度,也是青春的答案。(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刘红阳 杨宇鑫)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