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5日,芜湖学院“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走访安徽省无为市的5个村(社区),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治理与农业土地利用”开展实地调研,在企业厂房、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中探寻无为市乡村振兴路径。
进厂房与农田:利用产业优势是激活产业活力的关键
走进高沟镇定兴村,电缆产业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从灰砖旧瓦的老车间到标准现代化厂房,曾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闻思宏带领实践队员直观感受当地电缆产业从家庭作坊到产业集群的蜕变。
作为全国闻名的“电缆之乡”,如今的高沟镇已聚集了电线电缆及相关配套企业300余家,形成了年产值超300亿元的庞大产业集群。
电缆小镇会客厅的展览馆内,讲解员向实践队员们讲述高沟镇电缆产业的发展历史:“我们电缆产业能从小作坊做到大集群,靠的就是‘立足本土、做精特色’这八个字。”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电缆小镇。朱彤 供图
在姚沟镇南湖村,实践团队看到了生态优势转化的成功典型。依托无为市河网密布、水网发达的自然禀赋,村里大力发展螃蟹特色养殖,规模已达一百五十多亩。这种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成功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秀范例,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南湖村村委委员李静美介绍:“通过建设智慧养殖系统,打造特色地方品牌等方式,姚沟乃至无为的螃蟹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养殖户们收入越来越多,也有了做好养殖的底气和信心。”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智慧养殖基地。朱彤 供图
观湖面与村道:生态治理的前提是“以人为出发点”
“南大湖以前可不是这样。”站在如今碧波荡漾的湖边,李静美回忆道,“为了带动村里富起来,南大湖曾对外承包,用于芡实种植;结果不合理的养殖方式导致水质越来越差,鱼虾少了,异味也有了,湖面不能看,湖边不能待,周围的村民苦不堪言。”
在村民的支持下,村委会全面推进南大湖生态治理。如今的南大湖水清了,生态养殖也发展起来了。李静美说:“我们还计划进一步清淤治污,开发南大湖生态旅游项目,在提升周边村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带动乡村旅游。”
生态治理与人居环境提升,是乡村振兴的绿色基底。南湖村的“南大湖”之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而在高沟镇新沟社区,一场关于道路的“华丽蜕变”同样令人赞叹。
“这里原是个‘脏乱差’的大水塘,淤塞严重,垃圾也多,乡亲们出行不便。”参与该社区道路改造项目的社区团支部书记李名鹏介绍,“通过清淤疏浚、垃圾清运、硬化绿化等一系列整治工程,水塘干净了,环境变好了,特别是出行方便了,大家伙儿都高兴。”
改造道路尽头的“福禄巷”见证了此处从“垃圾场”到“大马路”的蜕变,新老道路的交织,不仅极大便利了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更是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焕发新活力的有力见证。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图为李名鹏向实践队员介绍道路改造项目。朱彤 供图
访干部与群众: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盘活乡村资源
通过“问卷+深度访谈”的形式,实践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围绕农村土地利用和乡村人才回流问题,开展调研。村委会议室里,村委干部们对产业规划、土地集约经营的长远布局清晰可见。而在农家院落中,团队成员认真收集了村民们在土地承包、集体经济分红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与宝贵建议。
隆兴村的一户村民说:“现在政策好,路也修好了,回来包地搞种植养殖也能赚到钱,还能照顾家里人,比在外面打工强。”
图为实践队员实地调研。朱彤 供图
“随着政策的支持、环境的改善以及特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选择返乡创业,而人才的回归也激发了乡村发展的潜力。”但是隆兴村党总支书记李春磊也认为,“现在乡村的人才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有想法的年轻人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才能把更多资源真的盘活利用起来。”
姚沟镇党委副书记赵勇军也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走进乡村振兴一线:“你们大学生肯定更有想法,我们很希望能有更多大学生为乡村的建设提些‘年轻’的意见。”
几天的走访调研让实践队员吕宗阳感触颇深:“从工业产业发展到农业基地建设,从村居环境提升到河湖生态改善,从道路升级到旱厕改造。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乡村的变化是巨大的,其背后的付出也是巨大的,这些变化无不展现着无为乡村发展的坚实步伐与广阔前景。”
无为市乡镇正以产业振兴为核心,以人才振兴为支撑,以文化振兴为灵魂,以生态振兴为基础,以组织振兴为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实践团队计划与实践地建立长期对接,通过撰写咨政报告,拍摄宣传视频等方式为当地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进一步总结、巩固、推广乡村振兴的“无为经验”。(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朱彤 曹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