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滨州医学院:医路“童”行暖乡野,红脉岐黄促振兴

发稿时间:2025-09-09 15:1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7月25日至8月3日,滨州医学院中医学院医路“童”行社会实践队奔赴山东滨州水落坡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师生组成的暑期“三下乡”实践队伍,以“传承岐黄薪火,服务乡村振兴”为己任,用专业学识扎根乡野,用青春担当架起文化传播、健康守护与乡村发展的桥梁,让中医药文化在基层绽放活力。

  以创新为笔,让岐黄文化“活”在童心

  如何让中医药文化走进青少年?实践队给出了青春答案——以《红楼梦》为引,在刘古良村打造“红楼寻百草,童心遇岐黄”中医药文化夏令营。队员们拒绝照本宣科,而是将20余堂课程变成“五育融合”的实践场:带孩子们熬制酸梅汤,在酸甜中讲透“药食同源”;教做中药滴胶,把当归、薄荷的形态定格成随身饰品;设计“中药蹲蹲乐”“翻翻乐”,让药材名称、性味在欢笑中深植记忆。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为孩子们授课。帅乐凡 供图

  更动人的是青年学子的“跨界”创意:邀请泰山学者张加余教授带来“色谱花”实验,用“水往高处流”的趣味现象讲解中药成分鉴别;研究生们化身“知识领航员”,捏着杜仲皮演示“拉丝”特性,把“补肝肾”的专业知识讲成“树木的自我修复”;红色微课堂里,他们将革命故事与草药救伤员的历史结合,让文化传承有了信仰的温度。“我们想让孩子们知道,中医药不是老古董,是藏在生活里的智慧。”队员们的用心,让岐黄种子在童心中扎根。

  以专业为盾,把健康服务“送”到身边

  建军98周年之际,实践队的身影活跃在退役军人家中。在烈士李向前家,队员们一边为其家属测血压、做耳穴压豆,一边聆听革命故事。“按按耳后的神门穴,能缓解失眠”——一句句带着专业温度的叮嘱,是对英雄的致敬,更是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他们走遍四村,用推拿缓解老兵肩颈痛,用夏季养生手册普及防暑知识,让中医适宜技术成为守护英雄的“健康铠甲”。

图为实践队成员入户为退役军人及家属提供健康服务。张赫 供图

  村头的“烟火气”里,更藏着青年服务的巧思。正值滨州市“村BA”开赛,队员们在球场旁支起中医药夜市:健康服务站里,为观赛村民推拿放松;互动摊位前,用“中药消消乐”教大家辨性味;小朋友笔下,人参、灵芝成了甜美的糖画。“看球间隙学养生,这服务接地气!”村民的认可,印证了队员们“让中医药融入生活”的努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村民盛酸梅汤。严允捷 供图

  面对村民的需求,他们从不“走过场”:发现老人多受失眠困扰,就教授缓解失眠的常用穴位;遇到家长愁孩子近视,就现场教眼周推拿操。“不是带听诊器才叫医者,把知识变成村民能用的办法,才是真担当。”这是队员们用行动写下的誓言。

  以实干为基,为乡村振兴“播”下希望

  如何让服务不止于“一阵子”?实践队在水落坡镇中学建起“岐黄文化角”:队员们挂上经络图、整理中药标本、挑选少儿中医书籍,让这里成了学生课间探索的“第二课堂”,更激励着他们从学习者逐步转变为文化传播者,为中医药文化在校园的持续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图为实践队在水落坡镇中学建成的岐黄文化角。严允捷 供图

  走进田间地头,青年观察者的脚步更显扎实。在刘古良村中药种植地,队员们蹲在田埂上仔细观察射干的种植环境,追问驻村第一书记“合作社收购”“深加工渠道”,把“中药材助农增收”的产业链摸得清清楚楚;针对乡村青少年视力问题,他们发放百份问卷,和家长聊“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在课堂上讲《红楼梦》里的护眼智慧,把调研数据变成可操作的护眼方案。

  从红楼药香到田埂青苗,从入户义诊到村头夜市,医路“童”行社会实践队的每一步,都写满青年担当。正如队员们所说:“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我们教孩子认药材时的认真,是为老人贴耳穴时的专注,是为文化角添一本书的坚持。我们愿以青春之力,让岐黄薪火照亮乡村振兴路。”(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安思彤)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