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传统技艺调研团队深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渔梁村,通过实地走访、摄影记录、深度访谈及沉浸式体验,探索渔梁鱼灯制作技艺的传承脉络,旨在挖掘其文化价值并推动保护工作。
匠心:传统技艺的重生
清晨,团队沿着渔梁村的青石板路来到渔梁鱼灯非遗馆,非遗传承人徐继丽正在制作鱼灯骨架。渔梁鱼灯以毛竹为骨,需经破篾、打磨、扎架等多道工序。
传承人徐继丽介绍:“鱼骨架制作的难题在于鱼头部分,鱼头要做得丰满,必须要有非常多的支架支撑起来。”鱼腹的制作也有讲究,徐继丽进一步介绍:“在我们渔梁坝,每年春季鱼都会从下游逆流而上来到我们这里。它是来产卵的,肚子里有籽,所以是肥肥胖胖的,因此鱼腹的制作要求圆满匀称。”
裱糊环节更显匠心,防水布料覆盖在鱼骨架上,手指轻轻按压排出气泡,每寸布料都要与竹篾完美贴合。表面鱼鳞纹样采用红色渐变渲染,最终勾勒轮廓,至此,一条鱼灯成型。鱼灯的点睛之笔在于内部的“光”,以前里面放的是蜡烛,受雨天影响,现在改为LED灯,既消除火灾隐患,又让鱼灯在夜间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这也是独具匠心的智慧。
图为渔梁鱼灯传承人徐继丽为团队成员讲解鱼灯制作过程。胡雨卉 供图
坚守:技艺与记忆的传承
渔梁鱼灯原为太子庙会水游亮船的主要内容,起始年代不详,缺乏历史文献记载。因此,渔梁村鱼灯制作以家族传承为主,徐继丽从小随母亲习艺。
面对历史资料缺失的困境,她坦言:“我们渔梁鱼灯当年家喻户晓,在歙县非常有名气,怎么现在就销声匿迹了,必须要给它恢复起来。”于是,她通过自媒体平台搜集到两张老照片,结合老人的口述记忆,历时半个多月完成了鱼灯复原。
静态的鱼灯如何把它演绎起来,成为动态的表演,这就需要舞步的传承。50多岁的舞鱼师傅江献明在渔梁坝旁向团队讲解舞鱼姿势。他从小耳濡目染,通过观察前辈表演揣摩“游弋”“摆尾”等动作精髓。在舞台上,江献明结合老前辈的步伐和渔梁坝,按照传统的步伐进行表演。
如今,江献明主要负责指导舞鱼动作。“冲浪、产卵、跳跃,每个动作都模拟鲤鱼跃坝。”他边示范边说。当谈及鱼灯队现状时,江献明指出:“队伍中50岁以上的人占多数,年轻人因为学业或工作回不来,所以我必须传下来,想让我们的后代知道渔梁有‘鱼’。”
图为舞鱼师傅江献明为团队成员讲解舞鱼姿势。陈睿峻 供图
破局:非遗活化的现实努力
20世纪50年代亮船活动停滞,鱼灯和龙灯上岸舞耍,1993年之后舞鱼灯中止。直到2024年,渔梁鱼灯获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渔梁村才恢复了舞鱼灯的习俗。调研发现,渔梁鱼灯宣传力度弱,知名度不及邻村。为打破困境,渔梁村村民不懈努力。
依托渔梁景区,探索新业态。非遗传承人徐继丽打造渔梁鱼灯研学体验基地,探索出“旅游+研学+鱼灯”的新业态;渔梁青龙鱼灯队组织者沈慧玲打造精品民宿,探索出“旅游+民宿+鱼灯”的新业态。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保护下,渔梁村近年恢复鱼灯巡游习俗,除了节庆表演外,每周六、日当地居民自发组织巡游,并通过短视频平台扩大传播,吸引大量游客参与互动。
民宿老板娘沈慧玲提出打造渔梁IP的构想:“徽商从渔梁坝起航,以前人们外出经商,很久才能回家。每次回家时,家人就会点灯迎接,灯亮象征团圆,完全可以和鱼灯结合做文旅开发。”鱼灯承载徽商文化符号,然而,游客多止步于“看热闹”层面。沈慧玲建议:“要展示鱼灯制作工序,建立系统解说体系,让游客理解鱼灯背后的寓意。”
面对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沈慧玲让儿子参与舞龙,并培训侄女绘画鱼灯。
调研期间,团队和当地鱼灯队相互配合,记录传承人口述影像,参与拍摄无人机视频,助力非遗数字化传播。队员陈睿峻表示:“我们希望用专业设备记录最真实的表演场景。”为推广渔梁鱼灯,团队制作了宣传视频,被安徽师大共青团、安徽省教育厅官微转发,获得广泛关注。
图为民宿老板娘沈慧玲为团队成员展示鱼灯绘画。林洁莹 供图
演绎:匠心传承与青春实践的对话
调研当晚,团队成员在舞鱼师傅指导下体验舞鱼灯,以身体力行感受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和鲜活生命力。当鱼灯点亮渔梁古街,竹骨摩擦声与锣鼓点交织,鱼灯如游龙般穿梭于明清建筑间。
队员程辉手持鱼灯感慨:“在舞鱼灯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鱼灯制作的精巧与灵动,感受到了千年渔梁的生机与活力,这些感悟在书本里是找不到的。”这场持续两小时的表演,最终在游客与村民的欢呼声中落幕,鱼灯映照下的青石板路,见证着传统技艺从“活下来”到“火起来”的破茧之路。(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饶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