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浙江海洋大学学子探秘蚂蚁岛 解锁海岛歌谣里的红色密码

发稿时间:2025-10-30 14:1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日前,浙江海洋大学“潮音红韵海疆行 —— 海岛音乐文化中的红色精神研究”实践团深入浙江省舟山市蚂蚁岛,开展为期四天的实地调研。实践团旨在通过走访当地居民、探寻历史遗迹、学唱红色歌谣、参与音乐创作等方式,挖掘海岛音乐中蕴含的红色基因,探寻蚂蚁岛精神的时代内涵,为传承红色文化寻找新路径。

  老屋里的红色创业密码:张姐与她的歌谣记忆

  在一间挂着“光荣之家”牌匾的老屋里,实践团成员见到了52岁的蚂蚁岛妇女创业代表张姐。她正坐在柜台后整理着货架上的商品,见到实践团成员到来,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

  “当年岛上条件可艰苦了,我一开始就是想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才琢磨着创业。” 张姐放下手中的账本,指了指屋里的陈设,“这老屋有些年头了,我盘下来后,一边开民宿,一边运营小卖部,起早贪黑是常有的事。” 她忽然哼起一段旋律,“‘渔家儿女意志坚,敢教荒岛换新颜’,你们知道不?这是以前岛上流传的红色民谣,我小时候就听着它长大。”

  说到这里,张姐的眼神亮了起来,“现在日子好了,但‘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劲不能丢。这歌谣里的创业精神,是刻在我们蚂蚁岛人骨子里的。” 她攥紧拳头,指节发白,眼神里的倔劲仿佛能穿透时光,让人想起当年海岛妇女们为了美好生活拼搏的场景。

  实践团成员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海风从窗缝钻进,吹起纸页的边角。窗户上的纱帘随着风轻轻晃动,像在为这段创业史伴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妇女创业代表张姐交流。孔一曦 供图

  从阅览室到礁石岸:解码《军港之夜》里的红色情怀

  《军港之夜》是歌唱人民海军生活的经典歌曲,也是海岛音乐的杰出代表。团队成员步入蚂蚁岛公共阅览室,围坐于阅览桌前,目光专注地在平板上检索着《军港之夜》的创作背景,眉宇间满是对这首经典歌曲背后故事的好奇与探寻,仿佛要从那些文字中,打捞起被岁月珍藏的创作细节。

  离开阅览室,实践团来到了创作地。礁石旁,65岁的居民陈阿婆正带着孙子乘凉,她的祖父曾是守岛战士。

  “马金星先生当年就在这礁石上坐着,看战士们夜里巡逻,听海浪拍船板的声音,就写出了那首歌。”陈阿婆指着不远处的灯塔,说到“那时候没有现在的路灯,夜里全靠灯塔照路,战士们背着枪在海边走,脚步声和海浪声混在一起,像首天然的曲子。”

  实践团成员姚嵘和程均站在礁石上,迎着海风,深情唱起《军港之夜》的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歌声与海浪的节奏奇妙地契合,成员应伊涵举着相机记录这一幕,她注意到,两位歌唱者的语调里,既有对战士的敬意,也有对海岛的眷恋。“歌词里没有豪言壮语,但‘静悄悄’里藏着坚守,‘轻轻地摇’里藏着热爱。” 应伊涵说,这正是红色精神最动人的地方。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蚂蚁岛公共阅览室检索《军港之夜》资料。邱佳婧 供图

  老社员与新青年:在红歌改编中续写奋斗的旋律

  蚂蚁岛人民公社旧址一面外墙上绘制着“鼓足干劲搞生产”的红色宣传画,画中人们劳动的场景鲜活生动,仿佛在诉说着往昔岁月。木质展柜里,泛黄的歌谱《蚂蚁岛是个大公社》静静躺着,82岁的原公社社员李阿公戴着老花镜,正逐字逐句地给成员们讲解歌词。

  “‘男女老少齐劳动,开山填海劲头足’,这可不是瞎写的,当年我们真的靠手推车推土,靠肩膀扛石头,把荒滩变成了良田。” 李阿公边说边打起节拍,目光扫过墙上的宣传画。“你看这画上,大家干活多有劲儿,这歌得唱得有力气,像喊号子一样,才能鼓劲!”成员们跟着老人学唱,毛小艳的声音有些跑调,李阿公笑着纠正:“别怕走音,要唱出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就像画上的人,不管多累都不停歇。”

  实践团分组尝试音乐改编,有的用手机录制劳动号子的节奏,有的在钢琴APP上调试现代和弦,有的则在笔记本上修改歌词,将“手推车”换成“新时代”,保留“齐奋斗”的内核。“不是要丢掉传统,是要让传统跟年轻人‘对话’。就像这幅画,在新时代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拼搏的力量,我们的改编也要有这种效果。”

图为蚂蚁岛居民住宅外墙的红色宣传画。毛小艳 供图

  四天的调研中,实践团收集到12首红色歌谣,记录下23段口述历史,完成3首音乐改编初稿。在离岛前的总结会上,成员们围坐在码头边,海风卷着他们的讨论声:“红色歌谣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能唱进心里的精神密码。”

  实践团指导老师表示,此次调研让成员们从“听故事”到“唱故事”,再到“创故事”,完成了对红色精神的沉浸式理解。未来,团队将把收集的歌谣整理成集,改编作品将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让海岛的红色旋律传得更远。(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孔一曦 邱佳婧 毛小艳)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