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七月的留声机 八月的桂花香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说的是一个人整夜不食不寝去思考钻研一个问题,没有什么好处,不如亲自去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路上,我们不在是个孩子,我们在锻炼,在成长,跌跌撞撞,且歌且行。

  暂别熟悉的生活,带着青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赴鄂豫皖苏区革命歌谣的红色文化传播与传承调研团队,前往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麻城市。这也是我首次作为队长带队进行暑期实践,于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于队友而言是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社会实践。我的实践时间从7月1日到7月31日。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快要步入社会的我带着学习和好奇的心情去迎接第一天的实践,在这之前我是一点实践经验也没有。虽说只是实践,但生活的方式却已完全不同于学校里的生活,而是深入到革命老区,探索和挖掘革命歌谣背后的“密码”。

  记忆的源头 

  火车在红安西站还未停稳,我们的心早已飞向了七里坪镇、观音阁村、许葛楼村红二十五军军部、麻城市顺河镇、乘马岗镇等革命歌谣的发祥地。打点好装备,准备接受革命的“洗礼”。我们出生于和平年代,尽管,在电视机、纪录片和历史教科书上面多多少少的对革命歌谣都有所了解,但是在实际调研与参观之后才发现自己掌握的都是些表面,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团队深入鄂豫皖革命老区,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革命歌谣大都是当时历史实践的产物,它是当时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在如今的七里坪镇,革命歌谣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人们每当听到红歌就会产生对那段革命历史的记忆。

  7月5日,在七里坪镇长盛街景区的门口,我们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老人,他就是成爷爷。在与成爷爷的沟通中,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名老党员始终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记在心中。这位55岁的同志,无论是唱红歌还是写诗,总是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当我们谈论党时,我们充满信心和感激。他向我们讲述了革命前吃葛根粉的艰辛经历,与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教育、医疗、扶贫等方面的辛勤工作形成鲜明对比,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的是为人民办实事、求幸福。

  他也是合唱团团长。他十分热爱唱红色革命歌谣,成爷爷的儿媳告诉我们,他们在县城聚集了一群唱团员的人。他们不求报酬,不求名利,只求“想唱就唱感党恩”。从合唱团的歌曲列表中,我们发现他们都是红安当地人和唱红歌的政党。退休后,成爷爷的祖父也是一位“文艺工作者”,创作并出版了许多诗集,在字里行间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情怀。

图为成爷爷在接受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夫同 摄

  七月的留声机 

  次日(7月6日),在结束了七里坪镇长盛街的采访后,团队又来到了七里坪镇观音阁村,在这里我们对秦光远将军的侄子秦秋平进行了采访,在与村支书秦秋平的交流中,我们领略到了红安人民的淳朴,了解到将军的故乡。

  秦秋平在访谈中最常谈到的就是,“一定要让红色文化一直保留下去。”这是他最为期待的,也是最为担忧的。时代在发展,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听革命歌谣,在秦秋平的办公室内,昔日革命歌谣的影子随处可见。“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秦书记总是笑嘻嘻的,张口就能哼唱几句当地的革命歌谣。

  “村里老人啊,很多会唱的。”说起这,秦书记笑得更开心了。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叹,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更应继承先辈们的浴血奋战、不屈的精神、奋发的意气,享受红歌旋律美的熏陶,崇敬过去的岁月。

图为秦秋平书记在接受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贵圆梦 摄

  在秦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观音阁村村民家中,我们见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郑奶奶,谈起革命歌谣,郑奶奶更是笑得合不拢嘴,“我年轻的时候可会唱了,现在大家还一起跳广场舞。‘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郑奶奶轻声的唱了几句当地革命歌谣,虽然奶奶声音很小,但我仿佛看到了,革命老区人民心中的满腔热血,那种热血燃烧的激情岁月。

  七月,与往常仿佛没什么不同,但又有不同,在郑奶奶的歌声中,也留下来我们独特记忆。

图为郑奶奶在唱革命歌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贵圆梦 摄

  八月的桂花香 

  有炎炎的夏天和七月的阳光,葛楼村是温暖的。村里原来姓许,葛二姓。早年为防土匪,在村头建了一座箭塔,故名许葛楼。村里保存着大量清末建筑,具有独特的古意。翠绿的树木和迷人的花朵。远远望去,许多白色建筑拔地而起。它们就像停泊在绿海上的彩绘小船,美丽而宁静。

  许葛楼村闵干部带领我们走进闵氏祠堂。这真是一个古老的世界。刻着红色记忆的文物陈列在我们面前。原来红心的故事在我们耳边回响。在这里,我惊讶地看到许多枯萎的莲花生长在天骄,水洼和河边。闵干部自豪地说:“这是红军莲!”

  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1933年春,红二十五军在檀树岗倒水河畔重建,军部机关设立于这里。新生的力量犹如春天的萌芽,蓬蓬勃勃、姹紫嫣红。许葛楼这个寂静的山村,从此被深深打上“红色”的烙印。许葛楼村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东北部,是鄂东道委会、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所在地,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之后,在闵干部的带领下,我们团队一行人在许葛楼村的小路上游走。一路上,我看到到处都是野果,稻子金黄,荷花摇曳,顿时觉得新鲜、轻松、快乐。当我离离村两公里的时候,一股淡淡的香味从远处飘来。我忍不住做了几次深呼吸,好像香味飘进了我的心里。

  跟着花香,我们爬上山坡,看到了一株千年桂花,枝叶繁茂,树干挺拔,绿叶映衬着一串金铃般的小花。花儿一朵接一朵,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充满了一种神力。古桂主杆铁铸的强壮,离地约一米,三根主枝向上生长,每根主枝都有一碗浓密的枝叶,纵横交错,像三个孩子聚在一起保护自己的母亲,当地人称这棵树为“三子护母桂花树”。

图为许葛楼村“三子护母桂花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静雅 摄

  桂花,不像牡丹那样娇媚动人,不像君子兰那样高雅名贵,不像玫瑰那样浪漫温馨,却把全部的香奉献给我们。此刻,我想起“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张灯又结彩……”这首脍炙人口的革命历史歌曲,它在大别山唱响,并伴随着红军的足迹唱响了大江南北。这首歌蕴含的不只是革命先烈们不朽的精神和灵魂,还有桂花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和情操。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这棵桂花树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根深叶茂,芬芳四溢,仿佛向世人诉说一个真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只有扎根大地,历经风吹雨打,千锤百炼,才能绽放出自己独特的香气和魅力。革命先辈们在大别山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供后人学习瞻仰,相信队员们通过对大别山的了解,内心对大别山精神和当下生活会有不一样的解读和感悟。大别山上的红色歌谣久唱不息,队员们追寻红色印记的步伐也不会停止。(通讯员 贵圆梦)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