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感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农村经济文化生活带来的新面貌,我团队——郑州大学国际学院“谆忆百年兴邦路,孺子历阅新篇章”实践团队作为我校重点立项团队,在我院郜蕾老师的指导下,于2021年7月2日-6日开展了以“亲历基层扶贫之路,共谱乡村振兴华章”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考察了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和沈丘县的部分乡村的发展现状和两县知名企业的总体状况,亲身实践后,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巨大活力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来到了沈丘县冯营乡李寨行政村,深入了解了他们的脱贫成果,参观了他们新型产业项目的建设。看到整洁的小道、美丽的花丛、蔚蓝的天空,呼吸着新鲜无异味的空气,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什么是新型农村,什么是“美丽乡村”,我甚至不敢相信这只是个刚刚脱离贫困没几年的边界小村。我曾对李寨村真实的情况抱有质疑,但是在我们参观完育肥牛场、黄花菜基、梨树基地等规划得合理有序且已具规模的生产基地和各种显有成效的合作社后,这种质疑便不再存在,确信李寨村是真正的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之上。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李寨村黄花菜基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斌达 提供
在自我质疑和确信后的我不禁深思,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这些年一直强调的重点,并出台了各种政策予以支持,年轻人回乡创业、企业家反哺家乡的事例也不乏媒体的报道,李寨村能够得到这样的发展应在情理之中,为什么我还会如此惊讶,甚至是质疑?我想还是因为缺乏实践所造成的个人认知的局限。除了能够及时感受到日常生活环境的变化,大部分学生对所处社会的了解都来自书本上,或者来源于各种新闻媒体中,我们仅能从有限的文字中和剪辑过的视频里知晓社会上的各种变化,信息的偏差使我们很轻易的相信他人的认知和判断,甚至不辨真假;亲身实践的缺乏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事件无法进行全面的思考,甚至持有偏颇的观点,可谓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曾自我反思过:有关乡村建设的名词,我有哪些是真正了解并相信的呢?仔细想想,作为大一的学子,我对“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等有关乡村振兴的名词的了解还是仅仅局限于高中的应试需要中——我知道它们好,仅仅是因为将它们写到卷子上时会显得答题水平更高一些;我知道它们重要,仅仅是因为它们经常被媒体提起,经常出现在各种标语之中,是不能忽视的知识点。换句话说,实践的缺乏和书本的局限使我只是在被动的了解这些知识,所以只是知道它好,却不够了解它为什么好。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但山顶终是一步步爬上去的,未经路途中的艰难险阻,终不能领会大河奔涌的壮阔,长风浩荡的潇洒。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党在攀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在不懈的实践考察中,在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后,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对信息了解不全面的民众很容易就被某些有心人士的混淆下和自媒体的不实报道中对这一战略不自信,在没有亲身实践的基础上盲目的对乡村建设现状发表负能量言论,存有不理性的认知。
图为李寨村乡村振兴指挥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龙骧 摄
在此次社会实践之前,受一些负面资讯的影响,我也曾有过对乡村建设不自信的想法,对领导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干部不自信。但是这些负面的想法在下乡体验后便不攻自破,因为我看到了尽职尽责的党员干部群体,看到了显有成效的产业建设,看到了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战略被这些肯吃苦、愿贡献、有才干的干部集体很好的落实,在这样的党组织的带领下,乡村振兴何愁不能实现呢?
我很庆幸参加了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我而言,它就是一节真正脱离了课堂,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栩栩如生的思政课。在这节思政课上,我体会到了“五个振兴”的关键作用,认识到了从“输血”到“造血”这一变化的必要性,最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奋斗在乡村建设工作中的青年干部的热血与激情。跟党走、强信念、多实践,希望我能如他们一般,勇敢的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时代责任。(通讯员 余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