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日至4日,我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耕地设施农业调研服务队的一员,参与了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实地考察。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要了解非耕地设施农业在该地的现状,以便为未来的农业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在临河区的实践中,我感受到了非耕地设施农业的潜力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当地农户大多对这种新型农业模式知之甚少,很多人更是因为长期养成的习惯和对新事物的不信任,而持有观望态度。这种现象让我意识到,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涉及到人们的观念、习惯,甚至是整个社群的信任基础。
在与巴彦淖尔临河区众旺农牧业合作社的交流过程中,我被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务实态度所打动。他们摸索出了一套既能高效利用资源,又能结合本地特色的种植模式。这让我认识到成功的农业模式并非单靠技术或资金就能实现,更需要创新和合作的精神,当硬实力如技术、资金与软实力如创新、合作相结合时,农业发展能够更加可持续和高效。这一点让我体会到,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我不仅要关注技术和经济效益,还要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创新和合作,使农业发展更加可持续。
当然要想真正推动农业的现代化,仅有技术和资金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一种全面、多角度的思考方式,以及与各方合作和共同探索的勇气。这将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合作社负责人说的那句话“掌握技术是关键,开发特色生产模式是重点”,仿佛为我点亮了一盏导航灯。实践中我观察到,众旺合作社能成功地将养殖产生的废水废物转化为农村的新能源和农用有机肥。这让我明白在将来从事农业工作时,我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技术先进性,还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技术与地方的特色和需求相结合。
过去我总认为高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唯一动力,但这次实践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技术虽然重要,但如果忽视了地方特色和需求,那么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一堆废铁。例如,一种适用于湿润气候的农业技术,如果硬生生地应用到干旱地区,不仅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带来更多问题。未来在农业领域内,我需要充分发挥我的专业知识,但同时也要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去理解和解决地方特有的问题。这种平衡不容易达到,但正是这样的综合性思考,会让农业发展更加健康和可持续。
图为实践队在当地调研农户意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彭一航 供图
在临河区,我注意到政府对大型农业企业的补贴和支持显著高于个体农户,政府的角色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或者制定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搭建一个公平竞争、鼓励创新的环境。当然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在这个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政府和社会可以更高效地进行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而这种合作不仅仅局限于提供资金或者设备,更重要的是能够建立起一个长期、持续、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作为一名农业专业的学生,我有责任将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带到农村。但更重要的是,我需要站在农户的角度,共同探讨、实验和创新,与农户直接接触,理解他们的需求和疑虑。首先我希望能进一步研究如何将农户引入到非耕地设施农业的体系中,让他们从中受益。其次我打算进一步了解农业生产中的一些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比如病虫害、土壤贫瘠等,并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未来我不仅要成为一个技术精湛的农业专家,还要成为一个能够理解社会需求、擅长跨界合作的复合型人才。我明白这是一条长远的路,但这次实践经历给了我信心和方向,让我明白我可以并且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讯员 尧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