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画里乡村花灯宴,千年繁华现心间

  7月12日至7月13日,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赴黄山黟县文化调研团前往黟县宏村调研花灯文化。回顾此次“三下乡”活动,我来到这座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古村落,在灯火璀璨中探寻历史长河里的宏村,去见证宏村花灯的前世今生。

  访千年古城,敬历史传承 

  “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我走过西溪河,进入宏村,便看到了三四个成年人也难以环抱的村口大树;沿着青石板的小路,看到了荷花盛开的南湖,湖中架起的石桥;穿过各种各样的的小巷,都是半边石板,半边清溪,据说这是古时宏村人民依据宏村南北地势差设计的独特人工水系,为了防火瀼田。

  遍观宏村建筑都蕴含着大量的徽州三雕元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承志堂里的一副木雕作品——“百子闹元宵”,雕刻着100个孩子在元宵节这天,舞龙灯、凤灯、鱼灯以及其它各种各样的灯,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展现了黟县明清年间百姓闹等会的喜庆场面,难以想象一块不大的木板是如何刻入神态与动作各异的百人。

  古老的徽派建筑,其风格精美中透露着徽州人的儒学思想,如“一人巷”里的“谦让石”、拐弯处的“抹角”、木雕门的上方镂雕,下方浅雕等等。宏村的魅力难以用文字言表,我非常向往宏村山环水绕的景、淳朴的民风、热情的生活。历经百年风霜,宏村依然完整的伫立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告知我们它的辉煌与坚强,它是我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重要博物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更应该保护它,开发它的同时不忘保护生态与传统,让它闪耀在历史长河中,告诉百年后的世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图为宏村古村落景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祁冬雪 供图

  观花灯盛况,敬非遗新生 

  “游子千里,燃灯家在”,我绕过月沼,穿过无数旅客的欢声笑语,来到宏村研学基地,在负责人黄洁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花灯的制作过程,了解到黟县花灯由于技艺的缺失断代过几十年,是2020年开始,黄老师带领着她的团队,寻访村落,查询相关资料文献进行复原,并根据时代创新,将绵纸换成轻薄的棉布,蜡烛换成LED灯,创新制作出其它如兔灯、鼠灯等,换得了如今的花灯新生。当听到黄老师说,第一次举行的大型闹灯会,让当地老人说出“是记忆中的景象”时,我泪满眼眶,惋惜于花灯的断代,敬佩于黄老师团队的坚持,愧疚于自己从未主动去了解任何地方的传统文化。

  由于时代发展,审美观念改变,很少会有人去花费时间去了解这些非遗,更无法理解花灯在上一辈人心中点燃的光,花灯代表着一种凝聚力,它像“中国结”的红绳,连接着村里所有人的心,它像“乡愁”里的邮票,牵连着游子与故土,它像冥冥之中的星,结下了我与黟县的缘,这是我第一次主动去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考如何结合时代创新花灯的表现形式,在不改变其内涵的同时迎合当下审美,助力花灯突破桎梏,活态传承,我用我自己的力量去弘扬花灯,我们调研团也拍摄大量视频、图像,利用互联网让更多人看到黟县花灯的魅力,参与到花灯这项活动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图为研学基地老师为队员讲解宏村花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南然 供图

  叹古今流转,敬文化复兴 

  “合城士庶往观,摩肩接踵,车马填巷,灯火达旦”,这是古时闹灯会的盛况,在黄老师的支持下,我们与安农大实践团一拍即合,决定共同举办一次闹灯会。闹花灯讲究一个“闹”字,花灯队分为乐器组和舞灯组,我身为舞灯组的一员,举着一个可爱的兔灯,锣鼓声一响,我们开始沿着宏村巡游。锣鼓震天响,花灯迷人眼,我们的灯会引来无数游客驻足观赏,我从一开始的害羞到渐渐被点燃热情,主动与游客交谈,随着锣鼓节奏摇着手中的兔灯,感染游客的同时,向他们展现花灯的可爱与魅力,当听到一位母亲为其孩子解释“这是黟县的闹灯会,是省级非遗,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时,我觉得我们的努力值得了,我们让更多四面八方的朋友看到并了解了黟县花灯,经过亲身体验闹花灯,我才真正感受到了黄老师讲的花灯代表的凝聚力,它蕴含的精神文化,以及带来的人间温情。夜幕降临之际,花灯灯亮,点燃每一个人的笑脸,也点亮了道路的前方。

图为实践成员参与闹花灯活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金徐扬 供图

  鼓声落幕,花灯游宏村的故事告一段落,但感动常存在心中。此次“三下乡”实践对于我来说是一份宝贵而难忘的经历,我们走近黟县非遗传承人,访遍“活态传承”优秀案例,我深刻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结合自身特点,结合时代特点,与市场接轨让更多人看到,去大胆地突破、创新,才能走得更久远。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肩要继承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一肩要开拓非遗传承的光明未来,我相信随着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会不负祖国期望,担当青春使命,深入基层,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双手,推动非遗传承,助力文化复兴。(通讯员 李丹丹)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