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一槌英歌起 一舞动人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英歌共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于2023年7月2日抵达广东省普宁市占陇镇开展为期4天的社会调研,我们实地考察了当地的英歌发展状况,亲身感受了浓郁的英歌文化。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一种社会性的东西,在某个地域范国流转、传承,成为人们精神上的共识,在人的精神世界留下浓黑重彩的印记,这就是传统文化给我的感受。邂逅普宁英歌,让我文化贫瘠的心田开出了花。

  “为什么要学习英歌呢?"

  “因为热爱呀!"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白生生的少年扬着纯真而略带一点羞涩的脸庞,眼神坚定,回答了这一句"因为热爱呀!"

  难道他就不爱玩吗?不爱打游戏,玩手机吗他为什么不像大多数中学生那样将有限的课余时间都用来提高成绩呢又是何苦,给自己找罪受呢 

  但在这里,当地的少年们都热爱英歌,赤诚而热情饱满,不为金钱,不为前途,不为荣誉,只是因为是家乡的传统文化,在十来岁甚至几岁时就接受英歌训练,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原来,有传统文化滋润的少年,内心世界都是如此充满灵性的。

  因为热爱一词,光是听到,就足以让人热泪盈眶。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英歌队队员进行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罗文俐 摄

  也许当地现今的文化氛围,在几百年前,成基拨叔公免费传授村民武艺的时候,就已经奠定了吧。当年的武功打法,就在这片普宁大地上开枝散叶,流续传承。甚至连三四岁未知事的小孩,习得的习惯里,都有英歌舞。

?图为凌晨来化妆的孩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胡文清 摄

  这些年越发觉着,传统的味道越来越谈了,当人们觉得老祖宗们留下的仪式感变得无关轻重了以后,昨天、今天与明天都如白开水般平平淡淡、相差无几了。但是在这里,没有人会以追名逐利、焦虑内卷的思维去解读英歌,仅仅回归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粹状态,仅仅凭着一辈辈乡人的教导与传承,仅仅因为是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无怨无悔地发扬,不去担心的名利与未来。在普宁,我为这种英歌文化感动。

  说起来很轻易的东西,联系起实际,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不易。

  我很好奇,在这种文化下成长起来的潮汕民,他们会有怎么样的精神财富呢?在《漫游世界建筑群》中记录的印度的“死亡圣地”瓦拉纳西,死亡成了通往幸福的终点,不远千里前来等待死亡的印度人,在面对死这件很多人都回避的事情上,他们的内心充满着幸福与安宁,这样的信仰,使得这个地方变得神秘又崇高,他们的精神财富,是关于生死的从一而终与解脱。而潮汕英歌舞,不仅仅记录了对祖辈与宗祠的敬畏,回答期待,祭祀神灵,还铭记着几百年前那样一段特别的历史时光,那种开放包容、互相帮助的乡土文化。它以一种强烈的冲击与震撼,深深令我动容。

  谈到英歌的时候,当地人身上,都散发一种独特的气质,那是关于文化的东西,关于传承,关于归属,关于发自内心的喜爱。反观自身,我更像是一个漂泊的旅者,缺少了印记的东西,在这个失去坐标的转型时代,没有找到关于自己的清晰的定义,但在那些英歌舞者身上,我看到了从容、自足,在为英歌而舞的那些时间断面里,他们无疑是充满幸福的,这种幸福与经济状况、事业或学业成就无关,那是一种深深的满足感与陶醉式的体验。潮汕英歌舞是当地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潮汕人心中的骄傲与依恋。“赚钱,是以货币的方式达到非货币的目的”。无论出走乡村是否,潮汕人都有了实质性的精神归属。

?图为英歌队里的三世同堂(左三白衣服为爷爷,左一为父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叶炼 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可预见的未来,这项非遗仍会散发他的活力,带着它的热烈与真诚,带着它那艳丽的潮绣元素服饰,它的双槌舞,以及当地人的信仰与热爱,发光发热赓续传承。而当地出生的孩子,将会沐浴在这种传统文化下,滋养出浓郁的乡怀,这样的乡怀,甚至足以让他们放弃对大城市的向往,留在乡村,建设家乡。因为,“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化”。(通讯员 叶炼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