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芜湖7月3日电(通讯员 解梦雨 曹露)“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一竹一纱一鱼灯,是鱼灯手艺人来年风调雨顺的祈愿;“游子千里,灯燃家在”,鱼灯更是燃起了无数游子对团圆的期许;古时描写无为鱼灯“人迎笑,似玉京春浅,长是灯时。”又说:“万斛金莲,满城开遍,朵朵留迎学士归”……吟咏之,鱼灯形象立现。
在芜湖市无为八里畈村,有一位老手艺人,坚持着对鱼灯的留守,在40多年的岁月里,用鱼灯,书写了自己的灯火阑珊。2023年6月28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体‘遗’双馨”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无为市文化馆,寻访鱼灯国家级传承人任俊堂,透过任老先生的灯火人生,得见这一传统技艺的过去与现在。
图为实践成员正在采访国家级传承人任俊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闻梦沉 摄
一竹一纱 诉满腔热情
一竹一纱一鱼灯,看似简单的组成,其实,一盏小小的鱼灯需要许多繁杂的工序才能完成。
任老先生告诉实践团,鱼灯由50多根竹篾扎制,扎一盏小小的鱼灯需要许多繁杂的工序才能完成,每一道工序都是精细活,编篾、蒙纱、绘画、着色、上灯,这复杂的流程需要七八个人协同分工,最后才能将鱼灯组装起来完成制作,且完整地制造一套灯舞用的鱼灯,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此外,八里鱼灯骨架所用的竹子,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于当地竹林,竹子的选用也大有讲究,不能太老,老了容易断,也不能太嫩,太嫩的没有韧性。要将选好的毛竹劈成粗细不等的竹篾,削出的竹条必须大小合适、软硬适中,烘烤竹条可以使其变得柔软,以便弯曲定型成想要的弧度,再扎成不同大小的圆圈制成鱼的躯干骨架,最后在交接处用韧性强的纱纸粘住,一竹一纱间,尽显制作技艺之精湛。
图为任俊堂正在为鱼灯着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解梦雨 提供
扎制鱼灯40多年,无数条竹篾从任老先生的掌心穿过,在他的掌心留下厚厚的老茧,这是岁月的痕迹,也是他坚守传统技艺的印迹。
一灯一舞 护万家烟火
无为八里鱼灯,又称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是一种以鱼灯为道具,舞蹈和民俗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分布在鱼米之乡芜湖市无为县境内。
“舞鱼灯,是为了祈求天下太平、人人长寿,是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任老先生补充道,八里畈村的鱼灯一共有八盏,象征着“春夏秋冬,开年吉祥”。鱼灯长约2米,表面绘上多彩精美的八仙图案,寓意子孙后代“各有能耐、各显神通”,其中舞鱼灯主要包括灯彩艺术、舞蹈阵法、鼓乐艺术以及鱼灯表演仪式等。
最值得一提的是,以任老先生所属的八里畈鱼灯,“摆字”的舞蹈阵法,是其最闪光最独特的地方,是其它鱼灯所没有的。它通过模拟鱼的生活习性加人类想象创作出来的,舞蹈动作灵活多变,能够排出“天下太平”“三山六水”“人平水平”等造型。舞蹈时,伴有击打类乐器和唢呐,配以锣鼓声声,一灯一舞,走遍每家每户,凡是鱼灯舞到之处,锣鼓喧天,鱼腾人跃,身临其境,一片灯火辉煌、热气腾腾的气象,尽情释放着人们对鱼肥蚕丰的美好期望。
一人一屋 守一份匠心
穿越千年的鱼灯艺术正成为逐渐消失的“乡村记忆”。但是,蓦然回首时,任老先生,仍在那灯火阑珊处。
他回忆道,千百年来,时代的风云变换,无情的自然灾害,一代鱼灯传承人逐渐年老……加上种种原因,任氏祠堂里的鱼灯和他记录的资料被烧毁,八里鱼灯一度面临着消失的危险。纵使如此,任老先生也没放弃,依旧守着他的祖屋,通过集思广益,做着数十年如一日的手艺,恢复了这项消失多年的技艺,并用一生的匠心将任氏灯谱图文集、文字编纂整理成册,“铭记父亲的遗言,让更多的人了解无为八里任氏鱼灯,让一代代人继承、弘扬、推陈出新”,成为他的一种执念。
图为任俊堂编纂的八里任氏灯会灯谱图文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解梦雨 摄
然而,即使如此,任老先生仍对八里鱼灯的未来充满了担忧,他强调:“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唤起记忆,回望历史。” 他始终坚持要把鱼灯的美感展现地淋漓尽致,要让传统的非遗有一席之地,要把八里鱼灯传播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去。实践成员们也纷纷表示,不能让“鱼灯”最后只能成为诗词里与记忆里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