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志愿者风采 >> 正文

四川大学周一山:大山里的织梦家

  中国青年网成都4月29日电(通讯员 何湘梅 刘艳阳 王焱楠)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昭觉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在彝语中译为“山鹰栖息的坝子”。然而,这里地处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社会事业发展不足。昭觉民族中学的孩子们就如同栖息在山里的雏鹰,受成长环境限制,未见世界之大,也难想海阔天高。让他们能够勇敢做翱翔蓝天的梦,是所有走进这座大山的织梦家们热忱的希望。

  一年前的七月份,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2023级硕士研究生周一山作为四川大学第二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与团队一同踏上了赴昭觉民族中学支教的旅途,在昭觉民族中学展开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他们像一轮照亮大山的太阳,怀揣着赤忱的奉献与坚守,将点点星火化作大山孩子心中留存的炽热与温暖,为这个被遗忘的角落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他们化身一个个织梦家,为每一个充满希望的孩子编织着一个又一个梦想。

 

周一山(一排右一)与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大凉山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湘梅 供图

  因为山在那里 

  听说周一山前去支教的消息,很多人并不觉得意外,因为在此之前,他已在志愿这片土壤上耕耘了数载——志愿服务活动300余次、服务时长877小时、服务师生10万余人次。从关爱残疾儿童“阳光行动”专项服务到关爱农民子女行动志愿活动,从组织校园疫情防控服务活动再到“挑战杯”和大运会相关赛事志愿活动,这些数字背后,是他无数搬运物资到现场剪影的拼贴,是他无数站岗指挥维持现场秩序背影的定格。

  可当被问及“是什么契机让你选择去大凉山支教”时,周一山的回答只是化用了英国探险家乔治·马诺里的一句名言:因为它在那里。

  没有人会想到他的答案会这么简单和单纯。

  在一次“求是学堂”上,四川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罗杰在台上分享自己在支教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就是这次分享成为了周一山首次真切接触支教的契机,罗杰讲述的与孩子们相处的温馨瞬间以及在一年时间里与孩子们建立起的深厚情谊让当时还是大二学生的周一山为之动容,开始对支教心生向往,并自然而然地将支教作为自己内心的一个愿望。因此,在大四这一年,在研究生支教团老师和辅导员的鼓励和帮助下,周一山最终站到了第二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面试的考场,并成功通过了选拔。

  周一山与“山”奇妙的羁绊,似乎在名字里就注定了。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对敢于追梦、勇于奋斗的年轻人来说,“山”不再让人畏惧,而是让人向往。

周一山的第一节物理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湘梅 供图

  山的那边是海?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的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昭觉民族中学的孩子们时常让周一山想到收录在中学课本里的这句诗。

  被大山包围的环境,塑造起了孩子们对接触外面世界的茫然;独特的风俗习惯,涵养出了孩子们独特的价值观世界。看着他们纯真的笑脸,周一山似乎看到了年少的自己。

  出生于湖南永州一个普通乡村家庭,周一山的童年记忆紧紧围绕着家里的那个小店。在他三岁时,母亲就开始教他学着看店;到了七岁,母亲因摔断了龙骨在医院躺了一年,店面的照看任务完全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而到了十二岁,他已经能够独自前往湖南衡阳,为小店进货。尽管在进入大学之前,他的生活与的昭觉民族中学的孩子们并无二致。然而,在周一山心里,山的那边却是一个比海还要广阔的天地,这里的孩子也应该像他一样,看到那儿去、走到那儿去。

  对未来的向往和对更广阔世界的渴望,或许正是他决心并投身支教事业的原动力和热忱所在。

  然而,孩子们要从被认定未来的思想桎梏中脱身并不容易。“周老师,我真的能考上大学吗?”面对这样的疑问,周一山向他们分享了自己的这些故事。“我的经历其实跟他们只能说是类似,我是农村的,他们也是农村的。我将我的故事分享给他们,让他们相信农村学生同样有机会踏出这片土地。”这些亲身经历,在周一山口中,不仅摇身一变成为昭觉民族中学孩子们独家的励志故事集,更成为这群孩子们希望和自信的源泉,激发着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周一山(左四)和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湘梅 供图

图为与与川大江姐班开展“一对一筑梦导师”活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湘梅 供图

  也是通过和学生的多次交流,再加上2025年四川全省的第一届“新高考”的到来,周一山与其他成员意识到打开孩子们的眼界的重要性。

  于是,“星火-乡村科教百川课堂”项目应运而生了——通过云课堂的形式,全方位利用四川大学的教学资源,邀请四川大学的老师向孩子们讲述“新高考”的机制、讲解职业规划的方式等内容,为孩子们指明未来前进的方向。而这个平台也将成为后续向孩子们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途径。

  山的那边是海吗?周一山告诉孩子们:不一定是。外面的世界不是长辈口中的模样,不是书中描述的模样,而是自己去探索后心中的那个模样。我们希望带给你们的是勇气和希望,如同你们带给我们的一样。

 

周一山(二排左二)和大凉山孩子们。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湘梅 供图

  一年的翻山越岭 

  “支教一年瘦了40斤,支教真的是个体力活。”眼前的周一山,被一件厚重的黑色羽绒服裹着,更显瘦小,与支教之前一些照片上的他形成了鲜明反差。临行之前校内已经做好了教学实习、团队协作、体能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培训,可一切都是“准备”而已,真正的支教生活比周一山预想的还要辛苦——这是一年实地的翻山越岭。

“暖冬行动”物资发放活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湘梅 供图

  在当地需要学习物理的五个年级,算上上周一山,一共就只配有六位老师,人手急缺。所以高一年级虽然只有十二个班,周一山就教了其中五个班,其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民族班——班级里的孩子们从小只和彝语打交道,习惯于用彝族思维思考问题、看待世界。

  因此,在讲“小车下滑测加速度”这堂课时,周一山预先准备的教案对民族班学生来说就是一团麻线,怎么理也理不清。站在讲台上,看着底下鸦雀无声、眼神迷茫的学生们,周一山只好尝试调整讲解方式,努力使复杂的知识更易于为孩子们理解、接受。“懂了没有?”——“没懂!”“有一点了!”……转换五种方式后,周一山终于从孩子们那里得到了完全肯定的回答,而这完全是超出备课教案的“临场发挥”。

  在山区固定的观念里,“新高考”下“3+1+2”模式中的“1”,历史科目永远是首选。可是在周一山独特教学方式的带领下,孩子们逐渐明白了物理是怎样一门学科,也逐渐对学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高一学年结束,开始选科的时候,周一山所带的五个班上,每一个班都有十多名同学将“1”和物理绑定,虽然仅仅只有七分之一的比率,但相较于其他班上仅有一两个选择物理的孩子来说,这已经是一个足以让周一山感到骄傲的小成功。

  住在山腰,学校在山脚,周一山每天需要步行大约十分钟往返在路途上。这段支教旅途对周一山来说就像一次“奇遇”:“我觉得我这次支教还是很幸运,我在当地看到了七彩云,就是《大话西游》里紫霞仙子驾的七彩祥云”。说着,周一山掏出手机,翻出了一张拍摄于2022年11月23日的照片,画面中,彩色霞光与轻渺云雾相交融,碰撞出梦幻。对周一山而言,翻山越岭,永远不是孤独与寂寞,而是偶然与惊喜的交织、柳暗花明的希望。

  山不是山,山还是山 

  一年的时间,就这样转瞬即逝。或许在这群孩子们眼中,周一山的出现可能仅仅是无数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中的一位,只是无数来自天南海北支教老师中的一个。然而,在周一山的生命历程中,这群孩子们的存在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到四川大学后,周一山投身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每天,他提着四五十斤的油,从储存室走到几百米开外的实验室,然后将一块几百斤的纯铁与师哥师姐们一同抬到实验台上。来回奔波,上下搬运,反复进行。“研究的技术卡脖子,这个做出来就很高兴,没做出来就很难受。”科研工作很枯燥,也很辛苦,但对于周一山来说,支教时所培养的吃苦耐劳和拼搏精神,足以支撑他推进自身的科研进程。

  虽然离开了支教讲台,但是研究生支教团的工作还在继续。他一边负责着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培训的相关工作,一边为“星火-乡村科教百川课堂”项目积极争取各种资源。在今年四川省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该项目成功斩获了银奖。“我们打算等达到一定数额,资金充足了,就会马上把这个项目全部启动。”他坚定地表示。

  周一山和孩子们的联系也在继续。远在大凉山的孩子们时常给周一山写信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今年暑假还有一个男孩专程来成都看望周一山,并在周一山的带领下参观了四川大学,游玩了成都景点。他也和孩子约定好:三年后一起收到录取通知书——一份博士录取通知书,三百八十份大学录取通知书。

  明年3月份,周一山将会带着智育、美育、劳育系列活动,再次与他的学生们见面。那里的雪山仍旧巍峨,仍旧神圣;那里的芸苔仍旧金黄,仍旧明亮。“是不是曾经种下的梦已经织成了网,是不是未来的你们也会成为大山的织梦家。如同当年的他们,踏着春光走来,提水看山,看彝年旧火被烟带走,落叶纷飞,绿荫长长,光束累累。”

周一山“感动川大”领奖现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湘梅 供图

  2023年12月22日,周一山荣获“感动川大”2023年度人物称号,其颁奖辞这样写道:“一年,何其短,赴远支教,弹指流年;一年,何其长,三尺讲台,播种希望。”这一年,周一山用脚丈量每一寸凉山大地,用心编织每一个梦想;又一年,周一山保持初心与赤心,继续以奉献践行时代文明。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