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十公里的探寻,从马深溪到太蓬山

  一提起马深溪,蓬溪村的村民们便打开了话匣子,眼里闪动着独属于这片红色土地的骄傲。七月盛夏,作为西华师范大学“溯营山革命情,寻党史教育红”暑期社会实践队的一员,我到达南充市的红色文化沃土——营山县进行为期七天的党史学习教育实践。

  寻访马深溪旁,往昔岁月今朝看

  马深溪,营渠战役遗址。我初来至此,便感慨于当地人对这段历史的津津乐道。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六岁孩童,当他们讲述起这些于他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我自然地追随着他们的目光望向那座红军桥,国共两军对峙的场面仿佛浮现在我眼前,进攻的小号吹响之后,那些枪林弹雨、锣鼓喧天的幻想使我心神摇曳。正是他们当年的舍生忘死、不畏艰难才拯救了当时置于水火的中国,我想,营渠战役解放的是西南,但更不仅是西南,如营渠战役中解救一块块土地的中共红军,更是凭借着这样大无畏的精神解放了全中国。

  在红军的驻扎地三圣庙中,曾经的马深完全小学静静伫立,在这座建筑的内部,仍然可见一块块旧时的黑板,恍然间,二十年前的书声琅琅仿佛又响起在我耳畔,我不禁动容,孕育于红色文化中的学校教育不正是最好、最有力量的教育吗?我联想到在斯诺初至中国时,他问到当地的小孩什么是共产党,当地小孩用稚嫩而坚定的童音回答:“共产党就是帮我们打坏人的!”这正是当初令斯诺所震撼的。而当初令斯诺动容的,如今也在震撼着我,我在马深完小旁沉默站立着,幻想当初是不是也有一位小同学幻想着那阵红色的风,它吹至华夏大地,吹起了改天换地的幕布,吹起了他们鲜亮的童年,吹起了我们炙热的青春。树叶飘落而下,落在“红军激战马深溪遗址”的石碑上,我明白,那是时间对我的回答。

图为红军激战马深溪遗址老人为实践队指明遗址位置。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影 摄

  拾级太蓬山上,萧瑟风鸣鸣人心

  为了探寻太蓬山红九军指挥部及弹药库遗址和许世友将军磨刀处,我们沿山而上。在盛夏的山林里,时而是夏风滚烫,时而是树林荫蔽,而在这凉热交替的探寻之路中,我时时为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遗迹而感到痛心和惋惜,这些情绪,来源于被金漆佛像占满的红九军弹药库遗址,来源于一路的糟乱和毫无指示的路径。

  佛经的呢喃和香烛纸火的味道让人一时分不清洞库顶部焦黑的痕迹是因曾经红军的火枪弹药而留还是因现如今这些焚香烧纸而留,而在弹药库的洞口,只有两柱依稀标有“红九军弹药库”的石柱能证明它本来的身份,而一旁的大白鹅鼓噪着催促我们离开。悻悻然,我心里不自觉浮现出这个词语。太蓬山曾是许世友和徐向前两位将军的驻扎处,这几乎是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而这座山真正为外界所熟知的却是其佛教圣地的身份,这不禁令人感慨唏嘘。念及此处,我心中也为其感到惋惜,有着这样优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何不加以保护开发、充分利用呢?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太蓬山红九军指挥部及弹药库遗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珍琪 摄

  我们在沉默和思考中下了山,夏日的风在山林中更显沉闷,我突然想起篷溪村的那些村民来,当我们一提起马深溪,男女老少质朴的脸上便洋溢起骄傲的神情,他们端出一条条长凳摆放在房檐的阴凉下,一段段红军在营渠战斗的故事便娓娓道来。我恍然明白,这是此行的意义,也是下一个意义的开始,营山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而这些文化不该只停留在当地人的口口相传中,它应有妥善的方式令它发展传播、真正历久弥新。(通讯员 龙麒宇)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