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千里赴青,这是我的答案

  2022年7月22日至8月7日,我跟随电子科技大学爱之翼西部公益教育团队,深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热萨村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支教生活。一路上坎坷不断,困难重重,但总有美好的事物给予我们继续前行的勇气。旅程以圆满的句号收尾,此刻回首而望,感慨颇多。

  在引擎的轰鸣声中,我踏上了这趟旅程的归途。飞机在一点点的攀升,思绪在一点点的盘旋。此时此刻,我才开始真正静下来思考这半个月的支教生活于我的意义。

  在真正来到支教地之前,我常常畅想此行将会带给我什么——一趟形式特殊的“公费旅游”、一张社会实践成果认定表、又或是一份大学生涯中光彩的履历。在经历了这半个月的生活之后,我也的的确确收获了这些。但这些物质层面上的收获,是让我下定决心千里奔赴青海的理由吗?我想并不是。因为我想看见更多,我想学会更多,我想思考更多,所以我坚定不移地来到了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下辖的同仁县热萨村。

  我看见了什么?在来时的大巴上,我看见了那些仅在中学课本上学过的地形地势地貌特征:山脉纵横,起伏连绵,千岩竞秀,壁立千仞;在离时的飞机上,透过舷窗,以前所未体验过的角度俯瞰青藏高原,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震撼又增添了几分。初来乍到面临诸多问题时,隔壁大叔主动伸出援手,让我看见了人与人之间简单但却最动人的善意。我们居住在一间什么也没有的库房里,当我们面对又硬又冷又潮湿的水泥地板发愁时,隔壁大叔为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木板和被褥,解决了我们的住宿问题,让我们有了一张温暖的大床。玩耍打闹间,我看见了孩子们单纯的内心,开心时会敞开大笑,伤心时会嚎啕大哭,不过悲伤总是很快就会被笑颜取代;我还看见了孩子们充盈的激情,高原上再强烈的紫外线也不能阻碍他们肆意奔跑的脚步。走出教室,我看见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只要拿起各色画笔便能绘出心中的故事,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一对姐妹花绘制的美人鱼系列故事;我还看见了我们对世间美好的向往,缀着白云的蓝天之下,花朵的芬芳夹杂在清新的青草气息间,成群的牛羊中也有不小心掉队的,它们一路享受着这样的味道,走向更远的地方。

图为支教队员带领孩子们进行户外写生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彭睿琰 摄

  我学会了什么?队员们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从不太熟悉到充满默契,让我学会了人与人之间该怎么磨合。有人每天认真地为大家准备饭菜,有人牺牲休息时间带领学生们读书,有人怀着足够的耐心来照顾小朋友们……我们各司其职,共同努力,彼此迁就也彼此成就,这才有了我们井井有条且充满欢乐的生活。而面对孩子时,我得到的则又是另一番感受。初步相处时,我学会了怎样与孩子们交流。小朋友们总是愿意敞开心扉,恨不得与我们分享身边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而大孩子们常常羞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但也常常会在玩笑中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总是能从打趣中感受到他们对我们真挚的感情。深入相处后,我学会了如何用孩子们的视角看待世界。孩子们会对世间的一切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他们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不过他们给出的答案,并不一定是理性事实上的答案,而是他们心中感性的答案——喜欢的就是对的,讨厌的就是错的。其实并无是非对错之分,这不过是孩子们最纯真的本性流露。所以,在告诉孩子们科学答案的同时,我也尊重他们心中的答案。除此之外,我还学会了怎样做饭,怎样给孩子们扎头发,怎样画他们喜欢的小美人鱼……

  那么,面对这一切,我又思考了些什么?首先,我思考怎样向他人描绘我眼中的青海。是黄沙漫漫迷人眼的,还是阳光热烈炙人的?是原生态贴近自然的,还是充满藏族气息的?深思熟虑后,我给出的答案是:淳朴的。这里的景色,与我记忆中许多年前的家乡十分相似。棉花似的白云飘荡在空中,村子周围山水环绕,空气是清新的味道,夜晚有漫天的星星。这里的人,在我眼中是可爱的善良的,无论是陌生人还是邻里之间,人们都相助相爱。尽管我叫不出卖菜阿姨家小姑娘的名字,但她主动送给我们的那些花儿会一直留在我心中;尽管我们和隔壁大叔素未相识,但他愿意竭尽全力帮助我们搭建一个温馨的家。其次,我思考应该怎样向他人讲述我的支教故事。但我发现,纵使我竭尽脑汁,极尽词藻,也最多只能描绘出这里的部分景色,无法向他人描绘出我所经历的美好。似乎,只有你亲自踏上这片土地,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它所带来的一切美好。而回到“淳朴”这个词,它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这里相对落后的发展。那么,我又能为这个让人感受到美好的地方带来些什么?我怎样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看到这里,并帮助这里。至少目前来看,我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渺小的。但至少,这个问题已经埋在我的心中,它终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得出答案。

  最后回归“支教”这个主题,它其实是当今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支教真的有意义吗?”许多人都曾参与这样的讨论。这短短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支教活动,是否真的有大于形式的实际意义?对于这个问题,我一开始也是偏向否定态度的。我也曾认为,这短短的时间内,孩子们并不会学到太多实质性的东西,我们也并不会为当地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我也曾认为,在众多支教人员当中极少会有人,真的在见识了当地的艰苦后,下定决心和勇气扎根留下改变当地的教育事业。我们只是为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他们,带来生活中罕见的鲜艳色彩。我们让他们见识了更为精彩的生活,却也在支教结束时残忍地离开。这短暂的鲜艳色彩,对他们来说,究竟是幸还是不幸?抱着三分犹豫、三分好奇、四分决心,我踏上了这趟旅程,只为得出我的答案。

图为支教队员和孩子们的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曾蓉昕 摄

  半个月的支教生活后,我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我认为,这样的支教,是有意义的。诚然,我们带来的只是短暂的鲜艳色彩。但在我看来,它除了让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导火索,一个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导火索。见过鲜艳的色彩后,孩子们往往便不再愿意禁锢于黑白之中。它会鞭策孩子们奋发图强,探寻自己生命更为鲜艳美丽的色彩。当然,还有人会说,这个半个月形成的导火索或许不能持续引燃到孩子们彻底绽放自己鲜艳色彩的那一刻。而这正是我们爱之翼西部公益教育团队十余年代代相承的意义之所在。每一届的传承与坚持,让这根导火索得以持续引燃,我们终究是为孩子们带来了长久的希望,让他们有机会绽放属于自己的鲜艳色彩;我们终究是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了一颗颗的种子,或许其中的几颗种子在未来的某天会生根、发芽、开花。而这些,便是我们支教带来的意义。

  这一路,我看见,我学会,我思考。收获的不仅仅是简单诚挚的感动,也不仅仅是珍贵的经历。无论是那蔚蓝的天绵柔的云,还是那峰峦叠嶂黄沙漫漫;无论是充满藏族色彩的建筑与节日,还是孩子们清澈的眼睛与发自内心的笑颜,都是值得我一生回味的美好。(通讯员 曾蓉昕)

责任编辑: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