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桃花坞木刻年画:去向何方?

  在闷热的夏天外出做工具、在寒冷的冬天把手泡在冰水里、手上遍布着磨刀时留下的伤口和常年拿刀磨出的茧……在许多人眼里,这样的形象似乎只出现在武侠小说中。然而,在现实中也一群人过着这样的生活。

  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非遗文化,7月15日下午,我跟着“我在家乡修文物”苏州分队的队员来到了乔麦工作室,探访桃花坞木版年画非遗手艺。抵达时,乔麦老师恰好不在。工作室里,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学徒们正在刻板。月牙形的刀顺着花纹在木板上游走,刀刃所过之处,木屑旋即从板面上翘起。剔除木屑后,留下的凹陷边缘与板上的线条严丝合缝。如果不是用手触到了木板平整的表面,我还以为刀刃是循着线条本就开好的凹槽描了一遍。

图为乔麦工作室学徒周子羿在刻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艺铭 摄

  问过之后我才知道,需要力量与技巧并存的刻板技艺竟不是桃花坞木刻年画制作工艺中唯一的难点。据了解,因为很少有人还在刻桃花坞木版年画,所以刻板时用到的拳刀、铲底刀,印画时用到的棕刷、棕擦都需要匠人亲手制作,为了制作这些,他们还要学习另一套复杂的工艺流程。听着他们介绍那些闻所未闻的工具和步骤的名称,我仿佛在听着一种遥远、古老又神秘的声音从历史的波涛中滚滚而来。

  在没有专门了解桃花坞木刻年画之前,我还以为年画上的颜色是用细腻的毛笔填充起来的。直到工作室的刘萌向我们展示了印画时用到的棕刷——它的底面足足有成年人手掌那般大,每个颜色只有一把对应的刷子。匠人们需要用这把巨大的棕刷填涂每一个面积小且形状不规则的色块。“印的时候颜色不可以混在一起,该多的地方多、该少的地方少。”乔麦工作室的学徒简单向我们介绍道。须知年画之小,即使我拿着现代的彩笔涂画也难以保证色块不会超出线条的边缘,更不用说用手掌般大小的棕刷填涂小小的年画、其中的色块还不乏渐变的色彩了。

图为乔麦工作室陈列的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艺铭 摄

  如此精细复杂的技艺,学起来必然是一件磨人的事。工作室许梓豪的第二幅梨木板作品足足刻了一年的时间,虽然他也想过要放弃,但最终还是被年画之美留下了。他兴奋地向我展示手机里那幅作品的照片,那副开心的样子,像是介绍自己珍藏的宝物。我问了工作室里的所有人,发现他们都有濒临崩溃、想要放弃的时候。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困难和枯燥的学习生活,他们都还是选择了留下,不仅如此,他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都近乎严苛,即使是学习了四五年的工作室学徒,也不敢言自己熟练掌握了这项手艺。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深地把我触动了。

  小小的工作室里,这些看上去只有二十多岁的学徒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似乎早就超越了其他的同龄人。他们朴实、善良,像对待珍宝一样细致地雕琢着自己的“伟大的作品”。在他们的眼里,我好像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热爱”。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访乔麦工作室的学徒们。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欣钰 摄

  许多不了解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人总觉得年画好像就是一张昂贵的纸,可对于这些匠人们来说,年画却寄托了一份独特的情感。他们把传统的年画视作和古人联络的窗口:从前的年画,花花绿绿地印着喜庆的图样,有着厚重的年节色彩;而今的桃花坞木刻年画逐渐融入了现代的风格,积极与外界寻求合作——一部桃花坞年画发展史,其实也是人们生活的发展历史。

  而这本“历史书”正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走在“失传”的悬崖边。据工作室学徒介绍现在快捷方便的打印机让木刻年画逐渐失去了日常使用的价值,而愿意花重金收藏这些作品的人少之又少,传承、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工业发展是时代之幸,但是对于传统的技艺来说却可以说是一场悲剧。或许会有人说继续传承木刻年画已经没有意义,可若不传承,桃花坞木刻年画图样背后的历史和价值还会有谁记得呢?

  乔麦工作室也进行了很多创新的尝试:和艺术院校合作培养人才,为湖南卫视《女神来了》节目贡献拍摄场地,与肯德基联名、将图样放在汉堡的包装上,将网络热词“yyds”印在作品上……桃花坞木刻年画正以一个开放、包容的面貌面向新一代的年轻人,它像一个刚刚接触到年轻人生活的老人,笑眯眯地盼着有人来带着它进入年轻人的生活,而带着它的人也许就只有工作室的那几位年轻的学徒了。桃花坞木刻年画虽然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可年轻的目光似乎还是很少光顾那饱藏文化遗产珍宝的“庭院”。

  面对未来,工作室的许梓豪说他想自己开一间自己的工作室,让桃花坞木刻年画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寻常的手工,带着更多的人去接触和学习。还有一些在场的学徒还没有想好自己的未来,但他们都说,在乔麦工作室学习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这段经历会影响他们的整个人生。我不知道桃花坞木刻年画等一种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会走向何方,但我相信只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来学习、了解这项手艺,它一定可以继续流传千秋万代。(通讯员 孙艺铭)

图为团队成员在乔麦工作室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艺铭 摄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