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实践,以亲历获真知

  在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有这样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它告诉我们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不够完善的,想要深入的了解其中的道理就必须亲自实践才行。就这样。我踏上了前往新干县沂江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 

  初到沂江乡,映入眼帘的是在铺天盖地的稻香中踱步的悠闲自得的水鸟,小河中的蓝天白云也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热情不仅存在于这片土地的秀美河山之中,还洋溢在当地村民欢迎我们的每一个笑脸之上。历经颠簸的我们,在沂江乡中心小学学生宿舍暂时安顿下来。经过简单的休整,我们开始着手准备接下来的志愿辅导班招生工作。在前往村里进行招生宣传的路上,不时有村民好奇的打量着我们。见此情形,我们便主动上前与他们交谈并告知他们我们此行的目的。

  宣传过程中,令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有两处:一是村民交谈时的态度;二是村庄房屋内的摆设。交谈过程中,村民一听说我们是来进行暑期志愿辅导的江西师范大学的志愿服务队,便十分热情的向我们介绍起自家孩子的具体情况和询问志愿辅导班的具体开班时间。不仅如此,在进入村民家中宣传时我注意到,几乎每家每户都会供奉神像或者张贴“保佑子孙”之类的祭祀物品。这两处引起我的思考,我想原因在于当地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孩子们在暑期缺少系统化的学习机会;其次,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在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不得不将希望放在“神”上,祈求上天能够保佑子孙后代。 

  一天的工作随着太阳的落下也逐步接近尾声,洗漱完之后,我在学生宿舍里来回踱步,审视着学生在这留下的痕迹。由于天气太过炎热,只能选择在水泥地上打地铺勉强入睡。失眠时躺在地上,我依稀幻想出学生们在这日常的生活场景,在这种相对恶劣的学习环境下,孩子们依旧选择努力坚持下去。在闲暇时刻,我也会去学校里四处走走,发现在小学门口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面记载着这所学校的历史。密密麻麻的捐款人,多则数十万少则几百元的善款,都向我诉说着这所学校的来之不易,告诉我教育资源虽然有所不足,但教育观念却绝不落后。这些情况是我们在学校里感受不到的,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现实情况中的实际运用也决不可缺少。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新干县突然出现疫情,我们不得不暂停原有计划,将志愿辅导转变为上门家教以减少人员聚集可能带来的风险。 

  我第一次去上门家教是在廖家村,刚进门家长就热情的迎接我们招呼我们坐下。环顾四周,令我感触颇深的是孩子们眼中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你甚至可以在他们眼中看到那种“光芒”,那份光是希望、是奋斗。在这样一个破败不堪,甚至可以被称作“家徒四壁”的房子里,唯一的家具也就是客厅里仅有的竹床与一张老旧的桌子。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我很难将这种场景和他们联系在一起,我在想他们的未来是否配得上他们的努力。因为在我眼里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享受着充足的学习资源,这样才能做好准备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经过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我渐渐明白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并不是每个地方都会有温暖的教室,也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凉爽的空调。学校就像一个培养花朵的大温室,悉心呵护我们成长,但我们不能与社会脱轨,要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从最开始的好奇到最后的依依不舍,我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到农村去参观、游玩的活动,它更像是给我们一次心与心的交流机会。对于当地百姓来说,物质帮助固然很重要,但心灵上的慰籍却更尤为珍贵。在我们“三下乡”的每一个瞬间里,在我们留在沂江乡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脚步里,“三下乡”就已显示出它的真正含义。它存在于对门卫叔叔的一句谢谢,对食堂阿姨的一个微笑,对孩子们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之中。

  大学生是“三下乡”的主力军,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三下乡”,更是我们的“三下乡”。在“三下乡”中,我们可以更好的社会接轨,明白在江西、在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我是一名公费师范生,未来也必将在这片红土地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在此之前,我想“以亲历获真知”走出一条属于我,属于社会的教师之路。(通讯员 艾徐凯)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