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古纸新生,待乡村兴茂

  7月20日,随着夜幕的降临,为期5天的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赴贵州省丹寨县石桥村“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也落下了帷幕。

  这次活动从策划到完结收官,团队七名成员都付出了无数心血,没有任何经验,唯有满腔热血与“总要做些有意义的事吧”的执念。定地点、定内容、写策划、联系当地政府……撞过南墙,也有同行之人为我们点亮前路,就这样在跌跌撞撞中一只“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伍成了形。

  作为大学生,安逸的学习生活也使得我们在很多问题上存在着很多过理想化的思想,空有课本知识,缺乏基层实践,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给了我们一个平台去实践、去锻炼、去成长、去看看那同一片天空下截然不同的生活。 乘上高铁,从一览无余的平原深入祖国西南的深壑峻岭之中。步入青山,穿过一个个隧道,走过一道道桥,映入眼帘的是与平原地区截然不同的壮阔景象——百米高的桥横跨群山之间;山路蜿蜒在山腰延伸;充满苗族特色的村寨坐落在河流旁边……

  “山清水秀”是对这的景的印象,

  “质朴淳厚”则是对这的人的印象。

  住在村中纸街的民宿中,我们以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虽然不是很习惯当地的气候和饮食,但热情的老板娘总是格外的照顾我们。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那天早上,我们和老板娘在一起吃早饭,她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古法造纸的特点和学艺的经历。虽然那次只是一次不太正式的谈话,但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民族的创造智慧和手艺人的艰辛,这也是我们对石桥村古法造纸的最初印象。“每一个手艺人回顾他学艺的经历时都会掉眼泪的”,我们很难想象,学好一门手艺要受多少苦,受多少累。每一个光鲜的背后,都藏着数不清的汗水和泪水。

  这顿意义非凡的早餐也宣告着我们的探究之旅正式开始。我们通过探访造纸合作社、参观造纸遗址基地——穿洞、亲自体验造纸、专访王兴武书记、走访石桥村村民等活动,逐渐了解了有关石桥村古法造纸的历史以及发展现状。

  来到古法造纸的作坊,造纸工人在纸浆池前熟练的操作着。水波荡荡,一层层纸浆在水流的带动下均匀的铺在纸板上。单是造纸就有120多道工序,步骤重复枯燥,同时还有许多细节要注意,例如纸的薄厚,温度,因为是古法造纸,许多的细节都是依靠经验凭感觉来控制的,所以人才的培养更是困难。在穿洞参观亲身体验制作花草纸时,仿佛透过那千年石壁看到石桥村造纸的千年时光,感慨着这方土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如火如荼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我们第一次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四个字并不像表面那样简简单单,背后所包含的是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要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图为参观村民造纸过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唐剑宇 摄

  在村中走访时,我们遇到了很多热情的村民,他们也很乐意与我们交谈。我们询问了村里的小孩,学生,古法造纸的传承人,农民,清扫纸街的工人.......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村子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虽然旅游业的发展给村子带来了很多好的变化,但是基础的配套设施并不完善,再加上旅游资源的稀缺,游客在村内停留的时间很短暂,也就难以促进村民收入的增长。所以我们认为“如何留住客人”是石桥村能否推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想到能否以古法造纸为核心向外辐射推广?例如开发一些文创产品形成产业周边,将现代化的技术合理巧妙的融入古法造纸之中等等。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凭借着非遗和旅游摆脱了贫困的石桥村其未来如何更好的发展,仍需更大力度的支持和更多的努力。

  两个小时的专访,书记为我们绘出了一幅专属于石桥的历史画卷。他个人的经历中映射着一个地区一代人的经历,他们传承着古法造纸,并没有因为缺乏销路而放弃,最后在政府的扶持下终于有了起色,在书记的领导下,新型的“支部+合作社+非遗传人+农户”模式和文旅结合的营销手段也让许多村民成功脱贫致富。书记的每一句话,都在隐隐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艰难。

  临走时再看到许多游客走进纸街,透过他们的身影看到了手艺人坚守多年的信仰得到回报。

  再回看这设施并不完善的村庄,正如那夜里走在路边看到萤火星星照亮一片田野,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个村庄更光明的未来。

  回顾整个“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我们感慨良多。在来到这里之前,“乡村振兴”几个字仅仅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之中。总想着一个依托非遗发展文旅的村子应该是怎样的、应该怎么做,但被我们所忽视的是当地的各种限制下短期内并不能将旅游业发展为主要经济来源。当理想主义与现实碰撞,我们才有了真正的成长,我想这才是本次活动最本质的意义所在——生活无法脱离现实。而古法造纸也不仅仅是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正如村书记所言,“客户要的纸我可以一遍遍地去做去改进,直到他满意为止,他们满意便是对我们的辛苦付出最直接的一种肯定”,也正是一次次的这种激励,鼓舞着石桥村带着古法造纸走出独属于他们的路。

  感恩,有这样一群人坚守着千年的手艺,使其没有失传。

  感念,有这样一群人不断创新,让其走出独属于自己的路。

  古纸新生,待乡村兴茂。(通讯员 郑怡)

责任编辑: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