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我听到一支来自穆李的歌

  这一天,我将回应家乡的呼唤。

  再回想起那天,迅速出现在我脑海中的是标有“穆李村”三个大字的门头牌坊。门头牌坊上飘逸的文字仿佛诉说着属于穆李的传奇岁月,它带给我历史的敬畏感。从这一刻,我的灵魂便回到了它的故乡。

队员们来到穆李村穆李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允鹤 供图

  在面塑艺术馆,我惊叹于霸气侧漏的关公、各显神通的仙人、辛苦劳作的百姓、其乐融融的家庭,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不仅形似神也似,每个小小的面塑都有自己的生命,向我展现出它们独特的魅力。这让我想起妈妈曾向我描述过的她们那个年代:在地里劳作时常常顾不得回家就捧一把溪水解渴,冬天雪地里在布鞋上绑上一层木板摘放置已久的棉花,拉着木柴去集上贩卖会因为被外公奖励一个烧饼而日日期盼,放学去割草喂牛用土填圈脚步不停,外婆点着煤油灯连夜缝制过年才穿得上的新衣……妈妈一脸的怀念,好像耳旁还回荡着集市上羊肉汤的叫卖声,鼻尖还可以嗅到月光下那久违的煤油味。当时的我总是不解,那个年代如此辛苦,为什么现在想起妈妈总是怀念,为什么以前的一点点甜可以记这么久。妈妈说,那时的人忙忙碌碌,没有空闲的时候,却是朴素且快乐的。也许正是在那样物质匮乏的年代,精神上的富足才更显得难能可贵。被面塑还原出来的一个个劳作场景,就像是时代的影子,那个挑水的庄稼汉子可能就是我的外公,那个揉面的乡村妇人可能就是我的外婆,他们微微笑着。这时,我仿佛懂得了思念的意义。

  我想,面塑工艺或许是文化输出很好的介入点,用形象的面塑代替抽象的人物,以丰富的场景勾起乡村的回忆,看到从前,感慨从前,进而珍惜现今,致力发展。我有幸看到手艺人们围坐一团,讨论着面塑未来的发展和创新,我听得入了神。让我着迷的不仅是他们的认真经营,更是难能可贵的创新理念。余音绕梁的戏曲,手艺精湛的剪纸,精美实用的竹编……这些民间艺术流传百年,大多逃不过逐渐没落的命运,好在手艺人们发现了这一点,并且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做出了改善。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科学的考量,才让这里的历史厚重感和现代科技感融和的刚刚好,既有对历史的尊重,又有对科技的包容。

  在葡萄采摘园,我沐浴在灿烂的夏日中,和煦的微风下,沉浸在自然的美好里。眼前的风光让自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倍感亲切,还记得家里老人说乞巧节站在葡萄藤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小时候的我不以为然,现在才发现纯真的孩子相信这些梦幻的神话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以原生态催生新产业是不少乡村振兴的战略,而这里更是根据当地的产业特色、民风民俗进行适当的调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我看到的只是挂满藤架的葡萄,井井有条的田埂,我看不到的还有伯伯采摘葡萄的汗水,垦出田埂的辛苦。家里也是这样,爸爸妈妈在那一亩二分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一锄头一锄头砸在地上的是无言的责任,就这样撑起了我们小小的家。铿锵有力的不止是奋斗的誓言,百姓的干劲同样掷地有声。幸好百姓埋头苦干的同时,找方法找策略,展现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也有科技兴国的助力,乡村由此振兴。

  我还来到了这里的浴海金滩,欣喜于极具欢乐的水上乐园,充满乐趣的人工沙滩,刺激满满的铁索桥,别有风味的特色餐饮。不仅能让人免于酷夏的折磨,还能让人体验戏水的乐趣。不得不说,这里的产业布局已经相当完善。村民朴实敦厚,勤劳认干,产业极具特色,大胆创新,再加上先进领导旗帜,领导路线,这大概就是穆李成功走向乡村振兴的诀窍。

  总得有人回来,总得有人回来建设,这是黄文秀同志的想法,也是穆李人留下、回来的想法。头发花白的长者树下乘凉,活泼好动的孩童骑车玩耍,田里硕果累累,家里整洁干净,幸福的图景不正是如此么?眼前平平淡淡的幸福,是一代又一代穆李人努力积累的结果,是他们的留下,也是他们的回来,让穆李成为了穆李,让世界看得到穆李。

  像是回家一样我来到这里,也正是在这里我终于理解了妈妈唠唠叨叨的怀念,外公外婆勤勤恳恳的生活,以及乡村为什么要振兴,又该怎样振兴。受召唤而来,载力量而去,这便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

  远远地,我听到了一支歌,一支来自穆李的歌,悠扬婉转,美妙动听,像是挽留。我想,它就这样唱着自己的歌,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听到,或是留下,或是回来。

  这一天,我终满怀建设的决心。(通讯员 胡倩蝶)

责任编辑: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