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感悟乡村艺术发展

  为了进一步了解白族乡村艺术和文化的发展现状,推动乡村文化艺术的振兴和传承,我有幸作为中国海洋大学“苍洱大地上的乡村艺术”实践调研团的成员,于2022年7月17日至19日前往大理市双廊镇伙山村,拜访的伙山村乡村艺术的引领者沈见华老师。

  在前往伙山村的路上,我已沉浸在了对白族农民画社的想象和期待中。蜿蜒的山路,在路边灌木的掩映下时隐时现的洱海沧澜之景,我们盘山而上。车行至一处别院之外,周围极静,不说万籁俱寂,但无半丝嘈杂。枯黄的竹枝围成的篱笆,在各种果树枝隙间,宛见一户农家。正当我不禁赞叹,现今竟还有能堪比陶渊明居所之处,必也是不愿受世俗尘染的高清者,这位神秘的居士是否也会同陶潜一般有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苍山”的悠然……

  当我看到“农民画社咖啡馆”几个大字映入眼帘之时,内心所有的猜想和困惑化为激动与期待,甚至还夹杂了一丝紧张。原来这就是沈见华老师创立的画社,这不染尘嚣的世外之境竟就是我们要拜访的大理双廊白族农民画社!初进画社,一位身着白衣,戴白色礼帽的老人出现在我的视野内,他精神矍铄,于沉稳中又散发出一种不同于常人的锐气。虽与沈老师不曾谋面,但我已经认定,这必定就是沈老师了!

  与沈老师的交谈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紧张沉闷,我们在一种非常惬意轻松的气氛下完成了这次采访。当我在问到画社从成立发展到现在所经历的困难这个问题时,沈老师举了一个做酸辣鱼的例子,他说:“鱼自己不会说话,不然它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什么火候,什么时候该放什么调料了。所以,当你做完一条鱼,尝过觉得不理想以后,应当接着做下一条。在不断探索尝试和强大的执行力下,问题肯定就能迎刃而解。“听完沈老师的解释,我不禁感概:于我这个业余的“记者”而言,这不仅是一次采访,更是一次自身的提升和灵魂的升华;于鸡窝咖啡馆的发展而言,沈老师和画社的老奶奶们也是做了很多条这样的鱼一步步发展到现在,而且今后他们也将做更多、更肥美的鱼。

  在具体问道画社发展的瓶颈时,沈老师说主要是引资的问题,现在画社知名度不够高,引不到较多投资人,没有办法更好地带动整个火山村乃至更多的人切实增加经济收入,充盈精神文化。结合先前的调研走访我发现,沈老师创立的画社只是一个点,从这个点展开,我们能看到现阶段双廊乃至整个大理的文旅业面临着一个困境:很多外来旅游的游客只是为欣赏自然景观而来,对于大理白族的文化并没有表现出太浓厚的兴趣,在和游客比较亲近的住宿业中,也缺少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但事实上,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对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是很大的。这也反映出了现阶段发展存在的一个瓶颈:当地大部分经营者对文化艺术的发展潜力认识不足,而过度追求短期快速收入,忽略了能支持文旅业长远发展的文化内核,大多只注重迎合游客的消费需求,很少考虑用民族特色打造特色品牌,来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游客,实现文旅产业的长远发展,进而实现村镇在精神和经济双方面的充盈,从根源上带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借沈老师的一句话说,这是一条需要马上做的鱼,也是一条一定要做好的鱼。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听沈见华老师分享关于艺术乡村建设的见解。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毕家琪 供图

  这条鱼沈老师也在做,他很想让双廊白族的文化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大理,爱上大理。在和他谈到画社未来的发展规划时,他说为未来一定要向北上广发展,要带着乡村的文化、乡村的产品、乡村的情怀走出去。沈老师还说,他在下关开了一家集艺术展览和休闲餐饮为一体的咖啡馆——羊台咖啡馆。我想这一定是因为咖啡馆能够汇集各种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拥有不同经历的人,而这些不同的人们可以用属于他们的方式把这个从乡村诞生的故事讲出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相信在像沈老师这样的代表性人物的带动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苍洱大地上独特的乡村文化,支持这些文化艺术背后默默付出的每一位美好又向上的人。就像沈老师说的那样,让乡村文化反哺城市,将乡村特有的美带给城市,同时将城市特有的发展思路带到乡村,与乡村文化有机结合,实现精神内核和经济硬实力的共同发展!

  (通讯员 杨俊伟)

责任编辑: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