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盛夏青春里的爱与回忆

  七月,路边的洋甘菊热烈地欢迎着朝露和夕阳,远方的汽笛声轰轰隆隆,吴川机场的飞机在天边驶过,划下一道利落的云痕。带着几分期盼和几分犹豫,我们来到板桥村的上杭中学,板桥不是温庭筠诗里的板桥,它没有如霜般的清冷,也并不那么温柔,炽热的阳光和土地里承载着农村人民的灿烂和热血。

  迈入上杭中学的那一刻,竟觉得有种莫名的熟悉感,故乡的学校也是这样的,安安静静但一点儿也不冷清,我们这一群来自岭南师范学院“萌芽”社会实践队的大学生,就这样在这里开始了精彩、曲折又充满惊喜的三下乡之旅。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在上杭收获情谊。初遇时,尚未相熟的队员们略显拘谨,但在短短的十几天里,我们从相识到相知,成为了彼此的好朋友。每一次活动、每一次支教课堂、每一天的生活日常、每一次团队工作,我们都站在了一起,毫无保留地为整个队伍付出着,队员们讲课之后沙哑的嗓音、活动过后被汗水浸湿的衣裳、熬夜改稿之后留下的黑眼圈……凡此种种,都是我们一起努力的印记,也正因如此,我们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暗黑的夜晚里互相扶持,在崎岖的路上互相支撑。每一个人或许都是一颗独立旋转的孤星,也许我们来自不同的轨道,但却有着互相折射的星光,照耀着彼此,温暖着彼此,那群二十岁的青年,仿佛还要一起飞行很久很久。

图为“萌芽”队员支教课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晓真 摄

  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我们在疫情中感知温暖。我们的实践活动在7月9日因为疫情被按下了暂停键,好在学校给予了我们足够的关怀,老师也非常地关心我们,队里有紧急的应对措施,于是我们把支教活动改为线上微课,调研方案改为线上采访,新宣组坚守文字工作,摄影组负责拍摄支教课堂以及剪辑视频,后勤组落实各项防疫工作,活动组助力开展队员之间的趣味活动,队长团为了处理队内的各项工作熬到深夜甚至通宵,保卫着整个队伍。短短的十几天,我们一起捱过了很多的苦,也一起走过了很多崎岖的路,队员们也都扛住了这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予的巨大的精神压力。但也正因为这些经历,“萌芽”才得以成长,我们以“萌芽”为名,颇为低调,但却充满韧劲,恰似诗句中“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意境。那些脚下的印迹泥泞从不会说谎,那些失眠的夜晚月光一直在见证,道阻且长,但我们的眼里依然有着那严峻又坚毅的目光。

 

图为“萌芽”队员疫情办公现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涂嘉琳 摄

  为人师表,身先示范,我们于支教中领悟师道。支教课堂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作为新闻宣传组的成员,虽然没有参与到支教课堂的授课当中,但我也要跟进、记录课堂,我看着队员们作为支教的老师,一遍遍地修改课件,一遍遍地排练试讲,只为在讲课中能够流利顺畅地讲解课堂内容,只为让学生们更好地接收课堂知识。还记得在跟进课堂的过程中,有一堂诗歌通识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支教的队员把诗歌的内容和精神内涵讲得极富美感又不失严谨,但我知道她为了这堂课作了很多很多的努力。

  三尺讲台,承载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也憧憬着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很感谢这次的下乡之旅,让我明白了从业教师这一职业所要具备的素养,要兢兢业业,一步一脚印地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要教学相长,在信息不断更迭的时代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要开拓创新,不能一直操着老旧的教育模式。真正的教育,一群人点亮一群人的工程,这项工程,必然伟大,也必须曲折。

  鸷鸟与蝉语齐鸣,清风与花开合奏,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会重逢。若干年后,我还是会怀念这个夏天的薄雾、晚风、蝉语和白月光,怀念孩子们童真满溢的笑容,我感恩这个夏天遇到的人,感恩这段在上杭中学度过的真实又美好的青春。(通讯员 陈玉城)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