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再见之期,请记得今日,并将这些作为日后前进的一份力量。
2022年7月15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古沟回族乡“童心系诗向党 美育筑梦成长”实践团队已经在淮南蔡庙小学的支教活动已经彻底结束了。“再见,蔡庙”,离开淮南前,我望着清澈如洗的天空做出最后的告别。向蔡庙的孩子告别;向这里的人、事、物告别;向在这里展开暑期支教且带着收获离开的自己告别。
“我们是高高兴兴来的,那我们就要开开心心地走”,指导老师对着结业典礼上泪眼汪汪的孩子们如是说。我收了收情绪,擦去一个劲往下掉的眼泪,脑子里想着“不要哭‘不要哭”,但还是不太争气地有了伤感和哭泣。
结业典礼的秩序不会因为哪一个人的伤感而停下,我们总要说再见的,人生就是由无数段旅途构成,学会面对、学会去感恩、学会期待、学会成长是更重要的事情。
“我希望你们能走出这里,去见外面的世界”,我将去年支教时学姐说的话,再拿出来告诉这些孩子,这不是哪一个队员的期待,而是我们整个团队的期待。正因为和孩子们近距离接触,看着他们的学习、打闹,询问他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到乡村小学教育中的不足,所以我们才更期待他们能够看到更多,不要被自己眼前的事物拘泥。我们是带着很大地期待说出这句话的,我们的团队也正践行我们的理念,建队已经五年,一批孩子已然上了初中;欣慰与欣喜,团队的传承让我们能够见证更多孩子的成长。
图为实践成员正在为小朋友授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朱家佳 摄
结业典礼这一天里发生了太多,新的记忆与回忆交织,百感交集之中,有很多感动。有些孩子年纪太小,我不敢期望他们会记得我们,但我真的很开心看到他们在过去一年内的变化。从张牙舞爪的“小霸王”到能够停止哭泣,听老师们说话;从一上课就坐不出往教室外窜、到别的班门口大叫到能够大半节课乖乖待在位子上,有这些变化就足够,真的。
支教的时间真的太短暂,担心离别时孩子们伤心,我甚至不敢和他们建立很亲密的关系,但还是有孩子表现出了很明显的情绪。
小班的欣妍小朋友从上午开始就粘着我,一遍遍问我“姐姐,你能不能不走,你就在这里好不好”,我到哪里她就到哪里。越是这样,我越是担心,因为我不能给出任何承诺,所以我只能一遍遍安慰她、鼓励她要勇敢,然后一次次让她回班,再三躲避她的寻找。
我站在教室外,看着小小的欣妍一直拿着纸巾默默流泪。
“我会牢牢记住你的脸,我会珍惜你的思念,这些日子在我心中永远都不会抹去……”,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这首《再见》,用他们的方式表达他们的不舍。我是个还不太能笑着面对离别的人,看着孩子们红着的眼眶,我心中泛起止不住的酸涩,但也只能将所有的精力和情绪都用在好好完成我们的告别仪式中,珍惜最后的话语,用拥抱代替我们无法吐露的感伤与牵挂。
好好做一次告别胜过无数次哭泣,希望我们想起对方的时候都是笑语盈盈,都是甜蜜快乐的时光。
支教的意义不是要带给孩子们离别的伤感,带来希望、美好、期待才是我们的主旋律,所以我们最后的告别曲是《明天会更好》。“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双手,让我拥抱着你的梦”,在几乎没有凉风的拥挤的教室里,孩子们却都抬起头,跟着小老师们一起,用动人的旋律填满记忆。
图为小朋友们为实践成员比爱心。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瑞瑶 摄
我衷心地庆幸这段遇见,并在过去相遇的时刻、此刻、未来一直虔诚地祝愿和祈祷,期待他们:一能平安快乐如今朝,二能勇担责任懂自强,三能走出乡村见辽阔;四能投身志愿传精神。(通讯员 苏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