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青年解忧心 天涯若比邻

  在2021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数据显示18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

  截止2022年8月12日,中国矿业大学“雏鸟”团队联合校社团开启的“雏鸟信箱”活动,已帮助40余名大学生交流烦恼、传递温暖。

  故事的一切都起源于那条微信消息。7月23日深夜,团队中的一位成员不断收到好友消息“大学生打工上学会丢脸么”“家里给不了我这么多生活费”“我有时候宿舍聚餐都不太敢去”“我不知道可以和谁做朋友”。据该成员回忆,当时消息一条接一条来的很快,越往下读,越能感受到对方的难过和无助。

  发信人是成员的好友小陈。据悉,小陈是个有些内向的农村姑娘,从小在县城长大。小陈读书很用功,但是家里条件不太好。初中读完后,父母再三考虑,还是决定拿出家里的钱供她继续上学。在教育资源和经济条件都有限的情况下,小陈咬着牙考进了一本。

  大学像半个社会,不同地区和背景的同学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和生活。有时候别人随口提到的东西,是小陈想都不敢想,甚至都没听说过的。考进大学本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小陈说“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很有压力,好像比高三还累”。

  学校学风不错,宿舍的同学也对小陈很好,心照不宣地关照她。那是什么让这位这位来自大山的内向姑娘这么焦虑呢,大家都不明白。成员停了一会儿说“可能是担心自己不够好吧”。“我和她们不一样。我觉得自己很不好”,这是小陈的原话。听到这里大家都吃了一惊,没想到这位坚持寒窗苦读的好姑娘竟然是这样看待自己的。

  这件事让成员们认识到,原来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问题”是一件这么重要的事。不只是小陈为生活背景烦恼,可能有很多其他的学生也在为其他事情烦恼,他们自己无法找出迷途的答案,也不想将秘密被亲人朋友所知,因此找不到倾诉的地方。久而久之,这些烦恼苦闷埋在心里,反而让他们日益苦恼。

图为实践队收到数十封青年来信。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上奇 提供

  “如果能找到不认识的同龄人,对方也不知道我是谁,”成员说“这样就可以没有顾虑地讲出自己的烦心事了吧。”在半个小时的集中讨论下,我们最终确定采用“登录公邮传达信件”的方式开展活动。在完全确保隐私的基础上,为大家提供最大的交流便利。

  活动开始前,有成员担心会不会和“三下乡”的主题不符,但大家最终还是决定开展这次活动。大学生是“三下乡”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主力军。引导主力军正确认识自己,帮助他们感受陌生人的善意,使得他们也愿意为需要的地方奉献力量,这不正与“三下乡”的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谋而合吗。

  最后,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大家使用匿名公邮共帮助了45封信件实现来往。信件中有像小陈同学一样的焦虑苦恼,也有来自陌生学生朋友的理解和宽慰,也有收到回信的朋友的感谢和祝福。

图为部分收信青年的活动感想。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思涵 提供

  在活动的最后,成员们与部分参与的同学进入了深入的交流,“温暖”“开心”这些词汇频繁的出现在对话框中。“感觉得出来,他们真的很开心。”成员们在群里互相交流“感觉做了特别有意义的事,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通过这次活动,大家都觉得“三下乡”最重要的是活动者、参与者。“为人民服务”注重的是精神和意识,引导大学生们积极正确对待生活,也会激发他们为更多人带去温暖的决心。我们真心希望这样美好和无私的爱心,能浇灌向更多需要的地方!(通讯员 张上奇)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