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在无声的世界 让爱听得见

  “有时候我会大发脾气、摔东西,妈妈,不是我不乖,只是想对你说话,但着急说不出来,是我把妈妈气哭了,但妈妈却对我说对不起”,这是一个听力障碍儿童家庭的真实写照。有这样一群孩子,从小生活在无声的世界,听不到父母的呼唤,听不到同龄孩子的笑声,目之所及皆无声。他们在日复一日的静默中,悲伤与无助常伴,在漫漫人生路中,希望与不屈常存。

  为进一步营造关心、重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济宁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星火筑梦”志愿服务队赴济宁市小不点听力康复研究中心开展“大手牵小手,跟着爱心走”主题活动,叩响无声世界。

  我仍记得在进入康复中心时,那位迎面走来、紧握着老师手的小朋友:我记得她走近时腼腆的步伐,记得她抬眼望来时眼中的澄澈,更惊讶于她微笑着向我们打招呼说“哥哥姐姐,我今年三岁啦!”时,吐字尚且不甚标准的语句间透露出的活泼与自信——那一刻,我突然真正认识到,这群孩子仅仅是耳朵上装了一扇“小窗”,他们与我生活在同一片湛蓝的天空下。 

  走近这群被称为“小耳朵”的听力障碍儿童,孩子们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迎面扑来。在与他们一起做手工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群“小耳朵”们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格,他们有的开朗大方,有的安静内敛。在粘土制作中,孩子们逐渐敞开心扉,各展身手,每完成一件工艺品就开心的拿给我们看:各式各样的花朵、飞机、小汽车,一件件色彩缤纷的作品中透露出孩子们对世界的美好期许,更是他们纯粹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些可爱的作品,我仿佛逐渐走进了“小耳朵”们的内心世界——一个天马行空的奇异世界,一个努力做出反馈、表达自我的内心世界。

  “无声世界岂无爱,自有春风抚嫩莎”。看着吸附在小朋友头部的人工耳蜗,我不禁想到了康复中心主任说过,听障儿童们每天的课程都安排的很满。除了每天必要的康复训练,为了不与社会脱轨,他们也要学习正常同龄孩子所要学习的知识。是啊,要比正常孩子更加努力,才可以像我们一样。如果不是亲身接触,我恐怕一生也难能真正感受到听力障碍儿童的不易。

  有些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抛家舍业,从临沂、菏泽等地来到康复中心。我们常说,孩子是家庭的希望,而对于听障儿童家庭来说,孩子更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唯一动力。据志愿团队调查了解到,全国听力语言康复机构已达到861家,各地残联在实施听障儿童康复救助过程中,对资金投入、手术救助、康复训练补贴等也均有明确规定,惠及全部听障儿童。

  集社会之力,聚社会爱心,用爱、用行动为“小耳朵孩子们”点亮希望之灯塔、照亮前进之道路。我想,在每个听障儿童健康成长的背后,饱含孩子们自身的不懈努力、一个家庭的默默坚持与付出、更有整个社会的鼎立援助与奉献。

  作家余华曾言:“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怀有对生活美好的期待。”在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涵义:或许在现实与对未来的期待之间,便是生命。

  我震惊于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清楚“只有自己把自己当正常人看,别人才会把我们当正常人看”,他们需要的不是怜悯与同情,而是我们的鼓励与支持,他们只是把“眼镜”戴在耳朵上,在他们的无声世界里,也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及巨大的能量。生活明朗,万物可爱,人间值得,未来可期——“小耳朵”们怀揣着生命的澎湃活力,全力以赴,努力生活,奔向未来。我也希望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能够在不远的未来“付出甘之如饴,所得归于欢喜”。

  身为一名医学院的学生,小不点康复中心之行深深触动到了我选择医学道路的初心。我希望自己能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将所学助所求,为健康中国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与这些孩子们在同一片天空下,万里可期,云程发轫!(通讯员  赵爱敏)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