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斧头劈开新世界 镰刀割断旧乾坤

  7月22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赴川陕革命老区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在这里探寻红色故事,展开实践活动。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932年时的川陕,已经没有了当年“天府之国”和“帝王古都”的繁华,有的只是割据的军阀,困苦的人民和贫瘠的大地。陈列墙上,一张小小的放贷的官契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这些文字让人心头一震,不由得使许多情绪蔓延开:愤怒,政府的经济政策本应是帮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手段,却成为了贪得无厌的军阀的敛财工具;悲伤,百姓只是渴望过上平淡的生活,但他们就连这点要求都无法被满足。由于地方军阀的盘剥,在地主土豪军阀的腰包越来越阔绰的同时,一户户平民在为明天的生计发愁,在为亲人的离去感到苦闷和自责。博物馆陈列出红军到来前当地百姓的光景,正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令闻者无不悲伤,观者无不愤慨。了解了当年这片地区遭受过的苦难,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当地老人谈起今天的生活时能够露出笑容。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面对无止境的剥削和压迫,川陕地区质朴而又蕴含着血性的人民终将爆发,他们缺的只是将引线点燃的星火。而红四军的到来使得川陕的大地上掀起了革命的浪潮。工农革命的势头如同燎原的野火一般,自通江扩展至巴中,南江,乃至整片川陕大地。观摩着当年川陕革命的形势图,迅猛的革命形势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充满的无限朝气。

图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在组织建设方面的开展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欣然 摄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红四方面军在根据地同当地军阀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从破解田颂尧的“三路围攻”,到粉碎刘湘的“六路围攻”,红军无时无刻不在同当地的反动势力做坚决斗争。那些大大小小的战役记录铺满了整面展览墙,在短短三年中,记录在案的重要战役就有二十多场,更遑论同敌对势力的游击消耗。这些战役的地点又大多在穷山恶水,而我们在博物馆看到了当年红军的随身配备:一柄钢刀,一支汉阳造,一双草鞋。似乎外物上的穷困和战斗的频繁非但没有磨灭他们的战斗意志,反而使得他们越战越勇,被锤炼成为了一支钢铁般的军队。领略完那段艰苦岁月,我们先是震惊,后是感动——是怀有着怎样崇高的信念,才能支撑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去,并取得那么辉煌的战果啊!

图为队员在观察学习红四方面军战斗历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陆晶宇 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令人感动的,还有博物馆内展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军民一心的景象。一张《送红军》的油画——正值风华少年的青年踊跃参加红军,不能参加的带来各种物资为红军送行。在这一刻,红军和人民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民众笑,是因为他们终于盼到了一只为了人民而战,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的军队,这只军队使得他们在那个黑暗年代中看到了一丝曙光;红军笑,是因为他们即将投身于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他们不怕牺牲,无比自豪地要为那个黑暗的时代带来一个美好的明天。军民情,浓于血,不少民众也为帮助红军付出了财产乃至生命。观展至此,总使人内心久久不能平息——民众的表现是诚实的,我们团队深深地体悟到,只有真正帮助人民的军队,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和帮助。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在其光辉的背后,充满着流血与牺牲,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只剩下一串串冰冷的数字,但在当年,那可是25048条鲜活而又充满理想的生命啊!即便在主力军走后,刘子才仍率领着4000余人在川陕开展游击斗争,即便到最后全部牺牲,他们也仍贯彻着自己的理想信念。“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他们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许许多多的烈士为了那崇高的理想安眠在这片土地上。在观展过程中,我们还有幸邂逅了馆内的小小解说员,他们大多不过12岁的年纪,却已能将当年英烈的事迹娓娓道来。在他们稚嫩的童声中,我感受到了先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被传承下来,英雄虽已长眠,但我们心中的悸动却久久不能平息,回望我们这次实践活动的历程,一群人不远万里齐聚在这革命故地,不正是为了探究红色事迹,发扬红色精神么?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和苏区人民,用碧血浇灌了这块土地,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业绩和英名将与巴山同存,永不磨灭。红军烈士们无私奉献,追求梦想的精神,将如同启明星一般,引领着队员们走上一条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道路。这次的实践活动对队员来说,不仅是一次探寻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之旅,也是一次历练自己,用红色文化升华自己的宝贵机会。(通讯员 高羽)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