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吉大筑梦黔东南 乡村振兴促新篇

  2023年7月20日至24日,吉林大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黄岗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双江镇,坐落于青山环抱的山谷盆地中。鼓楼参天,侗歌悠扬,千年侗寨,踏歌而来。寨内小溪流水淙淙,吊脚楼鳞次栉比,侗族风情浓郁,拥有独特的语言和服饰,保存和延续着上千年的侗族传统生产生活习俗。黄岗村既有“男声侗族大歌之乡”之美誉,亦是“糯鱼鸭”侗族千百年农耕文化核心保留地,是侗族原生态文化的“活化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普通话早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然而,在侗族聚居的黄岗村,相较于普通话,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使用率更高,同时存在普通话使用不规范的情况。这个盛夏,我们吉林大学学子相约黄岗,做好乡村推普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用青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青春力量搭建振兴桥梁。

  在问卷调查和村内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见到了许多有趣又亲切的黄岗村民,他们中有青春洋溢的侗族小伙,低调沉稳的客栈老板,耐心随和的侗族歌师,默默奉献的驻村医生。在我看来,他们每个人都是黄岗绿油油金灿灿的稻田里的一株稻子,那么普通又那么耀眼,每当成熟之时飘来缕缕稻香。

  在与这些当地居民交谈后,我了解到大部分人能够意识到学习普通话对个人以及乡村发展的重要性,但有些人因长期使用本土方言和民族语言侗话,不免对普通话产生陌生感。比如,因为老年人不会说普通话,与医生沟通病情困难,无法独立在外就医,就可能延误或影响病情。我也领悟到推广普通话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参与,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着手,逐步养成使用普通话的习惯。只有当每个人都能自觉地运用普通话,才能真正实现推广普通话的目标;也只有每个人都能说好普通话,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才会对发展当地经济、文化旅游起到更大地促进作用,促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采访侗乡好声音客栈老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相霖 摄

  乡村教育在乡村建设和振兴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核心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与乡村教育振兴结合在一起,才能从整体上托起乡村的未来。因此,对当地儿童的普通话教学和教唱歌曲是我们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我们的教学班初具规模,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瘦小的吴弟弟。在教唱几遍后吴弟弟仍然迟疑着不开口,一双大眼睛飘忽闪躲,我们能看出他的不自信,于是更加耐心地一字一句展开教学。我们努力扮演朋友的角色,引导孩子打开自己的心门。

  这也让我切身体会到,普通话教学并非是简单的教授声母韵母,纠正错误读音和语法,也应充分发挥人文关怀。作为教授者,应给予被教授者积极的心理暗示,反复启示和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同时营造轻松的环境吸引更多人持续地学习下去。同时,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作为千百年来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万不可丢失的宝贵财富。在普通话教学中,应充分把握这两者的共通之处,制定出适合少数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教学方案,让孩子们在有趣又有益的氛围中自觉主动学习普通话,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

  在这样的循循善诱下,吴弟弟终于开口唱出第一句。我们心中滋生出无限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教学也就进行得更加顺畅。录制完歌曲后,吴弟弟拉住我的衣角,对我们轻轻地说再见。我心中像被羽毛轻轻扫过,有一点想要流泪。

  在侗歌之乡,歌声浸润每个人的身心,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与这些被歌声荡涤过的灵魂,彼此贴近,彼此感动,彼此鼓励,共同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乡村语言文化,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和当地儿童共唱《我和我的祖国》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于皓阳 摄

  黄岗之行虽然短暂,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却是漫长的。短短几天,我们用汗水在黄岗播种下振兴发展的美好愿景。未来,我们将把这次实践的所思所感都转化为具体行动: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把勇担当、敢做为的态度践行于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敢于突破推普重难点,将一腔热血转化为现实成绩,积小成大,为乡村振兴增砖添瓦。(通讯员 相霖)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