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山水蔚然渡春秋 振乡兴业在荆州

  为深入了解优秀校友的基层工作实绩,切身感悟荆州乡村振兴的现状及发展,将当地的风景人文、产业特色等宣传出去,我跟随巢湖学院“建功立业在基层”优秀校友走访实践团前往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进行实地采访调研活动。

  汽车在蜿蜒曲折的皖浙天路驶过,摇晃颠簸又随之升然的是对荆州的期待和向往。皖浙天路盘山而建,弯道351处,回曲21起,处处是惊险,也处处是惊喜。皖浙天路是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盘山公路,一路风光旖旎,山河远阔,尽收眼底。时而紧贴着悬崖峭壁,时而穿行于茂密的丛林之中,有时还会伴着清泉流水。在每一个弯道都能遇见美不胜收的景色:高空俯瞰,这山路迂回曲折、如蛟龙盘踞;身临其境,如玉带环绕,百转千回。这就是皖浙天路。

 

图为梅干岭远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俊 摄

  云雾萦岫,映山眠。烟雨描绘过的皖南版图,仿佛就遗落在此处。群山环抱,忘记喧嚣烦扰;山风阵阵,幻为温婉柔娇。古村落坎头村,民居祠堂,夹溪对望的街道,原始徽香徽色的村居……山水人文也熏陶着这里的一木一草。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是笔架峰。笔架峰为浙天路第一山景,与山云岭、饭甑尖三峰鼎立。峰顶出五锷,形如笔架,悬空削壁,望不可攀,古人有诗云:“仰慕原由盘古脊,垂名却为女娲姿。满天风月诗藏意,四面青山作低题。架上提来绝妙笔,笔尖莫向暴秦低”。

 

图为皖浙天路笔架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俊 摄

  山路绵亘,历经将近三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荆州乡。这里群山环绕,是一块小盆地,是一个七千多户人家的小乡村。迎面扑来的是一股自然原生态与现代都市生活相融合的气息。巍巍青山如黛,小桥流水人家,花鸟啼鸣,草木蔓蔓。

  远望景如此,近看皆温情。干净整洁的街道,井然有序的村庄,来往说笑的人民……“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果真令我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

  第二天上午,荆州乡人民政府举行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启动仪式。通过这个启动仪式,我们对后期实践调研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安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荆州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里是徽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底蕴深厚,同时生态环境优美,可谓“真山真水真空气”,今人心向往之。

  我们参观了当地的红色文旅景点——李夏广场和九华农会。在讲解员李璐的介绍下,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好人李夏的光荣事迹。一场台风,一次塌方,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夏33岁的年轻生命就此定格,而在这次抗击台风中他一路救助过的老乡都安然无恙。一如李夏在自己朋友圈签名上写下的话:“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这既是他毕生的追求与坚守,也是他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

  讲解员曹健向我们介绍了九华农会成立的艰难历程以及成立后的艰苦斗争。在抗战过程中,九华农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张银祥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片只有七千多人的土地上,有这么多英雄人物,荆州红色基因的强大可见一斑。

 

图为团队成员听讲解员讲解李夏光荣事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紫璇 摄

  我们与巢湖学院的优秀校友黄巍学长进行了访谈交流。他讲述了自己的学习和从业经历,给予我们很多宝贵的经验。他希望我们在大学里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提前选择好未来的职业道路;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多学习和掌握一些技能。除此之外,也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与巢湖学院搭建起常态化联系的平台。

  后续的调研中,我们来到了当地特色产业——腌黄瓜的生产基地。在车间负责人伍斌叔叔的介绍下,我们熟悉了腌黄瓜生产的整个流程:先由人工采购当季新鲜的黄瓜,然后就进入到全自动化流水线的加工车间。从清洗腌制、整理切片、再到脱水脱盐、冷却消毒,最后自动包装。腌制的最佳时间为15到20天,要用竹子和石头压住进行密封。车间内都是全自动化机器,生产过程十分先进。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车间对机器和人工的卫生都十分重视,会及时清洗、消毒,工作人员也会穿上工作服,戴好口罩。伍斌说,当地的黄瓜具有高山地域性,口感清脆甘甜,富有特色。后来我们品尝后,发现确实和别处的黄瓜不一样,吃起来口感更好。

 

图为腌黄瓜生产车间负责人向团队成员介绍相关流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卢震 摄

  当地不仅发展腌黄瓜,还有著名的山核桃产业。不仅带动了劳动力就业,促进了经济发展,还打造了品牌,成为荆州特色。在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方面,荆州,是值得很多地方借鉴和学习的。

  山水蔚然渡春秋,振乡兴业在荆州。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之下,我们的实践调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希望通过我们的宣传,能够将荆州之“富”、荆州之“红”、荆州之“美”和荆州之“真”传播出去,为当地的发展贡献我们青年学子的一份力量。(通讯员 张晶晶)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