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和县的夏天永不停歇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全心全“益”赴马鞍山和县爱心支教和心理调研团队于7月10日到达马鞍山和县展开为期21天的爱心支教。旨在用青年学生的爱心与责任促进当地教育的向好发展,为当地学生带来一个更有意义的假期。

  这次支教是队伍里很多队员的第一次支教,但是却是赴和县支教团队的第九年。九年里,教科院的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践行着“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在和县湛蓝的天空下,上演着一场又一场“夏天的奇遇”。

  “自从你们来了这里以后,我们这里夏天溺水儿童的数量逐年下降了。”

  “这里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因为有你们陪着他们,他们才有事情做,才不会到处乱跑,才不会下河游泳。”

  这是和县历阳镇副书记马宁在第一次全体成员培训会上说的话,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支教,除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提升自己的师范生技能,丰富自己的假期生活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第一次到这里的时候,我所震惊的是这里小学环境的“破败”,只有二层的小楼,全是石子、长满杂草、还不到四百米的操场,远离教学楼的小厕所……显然,这里的隐性课程对于孩子们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二次震惊是惊讶于这里孩子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有五年级的孩子,英语程度甚至低于普通三年级学生的水平,有的孩子不愿学习,缺少家国情怀,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的差距仍然存在且在类似的乡村小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所以,我们来到这里,希望在这仅有的21天时间里,能带给他们一点什么,用我们并不是很丰富的知识和仅有的经验,带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世界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让人生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图为志愿者教孩子们做手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曾可伊 供图

  印象最深的,是五年级的一个男生,他的妈妈常年在外面工作,没有时间在身边关注他的日常生活,让他养成了非常内向的性格。第一次见他,是来报名的时候,他驼背、内八、支支吾吾一个字都憋不出来,他的妈妈拉着我嘱咐道:“他的学习很不好,很内向,不喜欢和不认识的人讲话,你多帮他讲讲。”我以为,她像许多送孩子来补习的家长一样,是想让老师多关注一下自己家的孩子。但是当我在给他讲题的时候发现,一个要上六年级的学生,基础的数学应用题一点都不会写,基本的英语单词一个也不认识,知识储备甚至不如一个四年级的学生,第一天给他讲题,我甚至要一个字一个字读给他听,他才能勉强写完一道题。

  这让第一次给学生上课的我很苦恼,因为这样的课业辅导无疑是没有作用的——他依然没有办法学会他应该学的知识,他的成绩仍然会是原来那个水平。但是以他的知识储备,我想要对他进行补习甚至不知道从何补起,所以,一个一个字讲述的日子仍然还在继续,我很迷茫,我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但是,慢慢的,我发现,从无论怎么说也不开口到会用求助的眼神看向我,从低头闷声盯着书发呆到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一幅美术作品,很多次我路过五年级的教室都看见他抬着头看着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露出笑容,有一天他的妈妈碰到我跟我说:“他说他今天在这里学了好几道英语题,他觉得这里的老师很好,他在这里很开心。”我当时突然发现,这样,也是有意义的。

 

  “总有些新奇的际遇,比方当我们遇见你们。”这个夏天,虽然在这里我们要早起买菜、要熬夜备课、要自己做饭、要自己打扫卫生、每天被不同的孩子气的跳脚……但是当看到他们一个个绽开的笑脸时,被他们追着喊“老师”时,他们高高举起自己的手工作品时……我们会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这样的支教,是我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是青年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深刻实践。当代青年学子理应发挥所学,深耕社会,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每一名青年学子都胸怀这样的责任与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和县的夏天永不停歇,我们的少年永远热烈。未来,教科院将会在每个夏天组织一批又一批的教科学子赶赴这里,在这个活泼又有热情的季节里,以初心和责任为桨,爱心与真诚为帆,乘着夏日的清风,载着孩子们的梦想,共同奔赴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通讯员 曾可伊)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