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走出大山的葫芦笙

  7月13日,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乡村振兴,傈久弥新”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经过半个小时的车程,到达攀枝花米易县新山村傈僳族聚居地。

  唐人樊绰在《蛮书》中说:“少年子弟墓夜游闾巷,吹壶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葫芦笙是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至少有2500多年。葫芦笙傈僳语称“马女色”或“阿普比”。音色低沉而自然,音质古朴,能体现笙簧乐器悠长、厚重的特点。

  千百年来,无论是村落之中,还是大户梁子上,或是新山梯田下,葫芦笙给傈僳族人带来许多快乐,是傈僳族人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对傈僳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傈僳族是一个迁徙时间、迁徙路线都很长的民族,他们的古老传说,总离不开战争。他们的分支也很多,有九个,但是不论是居住在米易县新山村的花傈僳,还是云南怒江的白傈僳,他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葫芦笙和丝丝竹音。

  在新山的阿考广场上,我们见到了一个身着傈僳服饰、背着五彩挎包的傈僳小伙,当我们问他会不会吹葫芦笙时,他十分热情地给我们展示他的技艺。据他说,每个傈僳族的男生从小都会耳濡目染地学习葫芦笙,而且葫芦笙被他们广泛用于婚丧病葬各种场合。傈僳族的男生每个人都会有一个随身携带的五彩挎包——这个包就是专门来装自己的宝贝葫芦笙的。他吹的葫芦笙是结婚时的喜庆之曲,竹笙悠扬婉转、丝丝入耳,我仿佛看到了傈僳新娘身穿彩衣娉娉而来、袅袅婷婷……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傈僳族小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艺涵 摄 

  沿着新山村的青石路,一路上都有小孩儿在嬉戏玩耍吵吵闹闹,几个小男孩背着五彩挎包,玩累了,就跑到凉亭里纳凉,吹吹葫芦笙、唱唱歌,引得几个小女孩从屋里探头。

  在新山村傈僳文化博物馆里,我看到了不同时期各式的葫芦笙,虽然外形上有些不同,但唯一不变的是五根管柱——象征着五管同源。

  葫芦笙的确是傈僳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确。傈僳族的传统盛会“约德节”,是男女之间互诉衷肠、约会表白、寻觅爱情的节日。约德节上,傈僳女生盛装出席走在前面,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傈僳男生跟在女生的后面,从前方女生的舞姿歌喉到刺绣穿着,挑选出心仪对象,并上前牵手,若是互相喜欢,女生则会与男生十指紧扣,而让女生心动的男生,无疑是身后男生吹出的袅袅竹笙。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政府人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艺涵 摄

  傈僳族敬畏自然,崇敬树神,更尊重生灵,所以他们选择以竹子作为载体——从而有了葫芦笙;所以他们选择以万物作为内涵——从而有了“摆时”“优叶”。他们吹的是自身对于万物的热爱、对于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于幸福的向往,所以他们才会在每时每刻都希望可以用葫芦笙表达心情、展现爱意。

  同古筝琵琶一样,葫芦笙是我们中国民族的乐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这。如今,葫芦笙制作、吹奏,已经成为傈僳族的民间工艺、非遗项目。为了继承、发展葫芦笙制作与吹奏,不少傈僳族艺人不远翻山越岭,聚到一起,探讨、改良葫芦笙的制作工艺。而网络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并且学习葫芦笙。 

图为新山傈僳文化博物馆实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一茹 摄

  走出大山的葫芦笙,幸福的使者,正在给华夏大地甚至世界带来快乐。正像葫芦笙的构成所蕴含的意义:五管同源,紧紧靠在一起,相互依存,最后发出美妙动听的旋律。(通讯员 王一茹)

责任编辑:蒋宇骏